xiang18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ng1838

博文

用粪便治疗疾病 精选

已有 6821 次阅读 2016-7-13 08: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微生物, 肠道菌群, 粪便移植

作者:王小乐

来源:微信公众号“生物医药行业动态”(ID: Biomed24)

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登了一篇关于婴儿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文章。该项目由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Ramnik Xavier教授带领的团队完成。研究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出生方式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OI: 10.1126/scitranslmed.aad0917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生存在人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它号称人类第二套基因组,人体健康状况晴雨表。肠道菌群的总数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从功能上可以将肠道菌群分为三类:共生菌群(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群(中性菌)、致病菌群(致病菌)。



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

大肠癌

2015年《Nature》刊登了一篇综述,详细描述了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直接的研究进展以及相互关系。文章提到,相比正常人而言,大肠癌患者肠道被拥有更多的大肠杆菌。同时,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从而增加小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doi:10.1038/521S10a

肥胖

《Science》2013年刊登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改变小鼠的新生代谢速度,从而调节体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双胞胎小鼠身上取出细菌,双胞胎中有一只肥胖,另外一只不胖。然后,他们将细菌移植到不同的小鼠身上。在进食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接受了肥胖小鼠菌群的小鼠体重增加了,其他小鼠则不然。

doi:10.1126/science.1241214

2016年6月刊登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乙酸水平和胰岛素构成一种反馈回路,这种反馈调解导致了肥胖产生。doi:10.1038/nature18309

糖尿病

《Nature》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深度测序,研究人员发现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有关。

doi:10.1038/nature11450

帕金森(老年痴呆)

在一项针对72名帕金森患者的研究中,芬兰的科学家发现:相比正常人而言,帕金森病患者肠道中有比较少的普雷沃氏菌家族细菌。而且,肠道中肠杆菌科的量与患者平衡和行走问题的严重程度相关联。患者有越多的肠杆菌科,就会有更严重的姿势不稳定以及行动困难症状。doi:10.1002/mds.26069

粪便移植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逐步明确为粪便移植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粪便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粪便移植至患者肠道,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方法。

艰难梭菌感染

目前粪便移植最成功的案例是针对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治疗方案和疗效已经有了许多报道。2013年著名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刊登一项临床实验结果:在针对43人艰难梭菌反复感染的患者试验中,粪便移植治愈感染的效果比抗生素万古霉素好3倍。这也是第一次针对粪便移植的公开临床对照试验。DOI: 10.1056/NEJMoa1205037

除了艰难梭菌以外,粪便移植在治愈其他疾病方面也有了一些案例积累。2011年《New Scientist》报道了粪便移植缓解帕金森症状的案例;2016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一项针对81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试验中,通过粪便移植对患者病情进行了有效的缓解。

粪便(菌群)移植已经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有Open Biome、Maat Pharma和Rebiotix这类前沿的公司开始尝试通过菌群移植来治疗疾病。但是美国FDA对“粪便移植”定义为“一种未经批准的药品进行监管,所有粪便移植操作流程和临床试验开展前都需要获得研究性新药批准”。2013年FDA同意了“粪便移植”公司Rebiotix开发的有益菌群混合物进行II期临床试验,以期了解菌群对艰难感染梭菌患者的治疗效果。

粪便移植的临床之路还很漫长,最后送上一张网上找来的图:粪便悬浮液。


转载必须附上二维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89315-990322.html

上一篇:NIPT发展方向:拓展到其它常染色体异常和CNVs异常
下一篇:肥胖和癌症的关系竟然是这样的!
收藏 IP: 223.73.5.*| 热度|

9 强涛 王勇 黄永义 张磊 白龙亮 shenlu zjzhaokeqin biofans nm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