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任何瞧不起农村人的城里人都是耍大牌!因为若干年前是没有城市的,大家都是农村人。之前网上有一篇题为《寒门再难出贵子》文章,影响颇大。个人觉得,文中论据有值得借鉴和警惕的地方,比如有关家庭教育论述的部分我特别有同感,内容也大体实事求是,但是论点实在是过于唐突,且论证不严密。农村孩子在城市生存发展到底难不难?难啊!随着房价的高企,A城孩子在B城生存发展也很难啊!很多事情都难啊,谁的青春又容易呢?本文就来谈一谈农村孩子在城市读大学的职业规划。
二
李盛庆老师说,高考是农村子弟在城市发展的捷径之一,我很赞同。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高考以前,他们享受的不平等的教育教学资源,请允许我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同省考生,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但是高考考了同样的分数,进了同一所大学。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奋斗了很多年,终于和城市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了。当然这是表面上的同一起跑线。农村孩子腼腆、视野有限,这都不是我们的优点,这个得承认。城里孩子多才多艺、善于与人交流,如果我们现在就让两拨孩子进入职场,那基本毫无悬念,录取的基本都是城里的孩子。
三
我为什么会有上面这样的假设呢?大学一入学就进入职场这样的假设并不是头脑发热,有些大学对于很多城里的孩子,尤其是富二代的意义就是四年光阴得来一张纸。很多高中老师反复造谣,同学们,冲一冲!到了大学就轻松了!到了大学就是天堂!作为高校一线的教师,我经常跟大学生讲,这是史上最荒谬最无耻的谣言,没有之一!谁信谁倒霉!大学是长知识、增才干的黄金时期,不管是城里孩子、农村孩子,大学是你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成长的沃土。当然,现在我们的大学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但是这并不是阻碍农村孩子成长成才的痼疾。
四
对农村孩子多说几句,你应该怎么样渡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呢?首先你应该主动去认识一些朋友,特别是城里的朋友,通过聊天和接触,细心观察一下,你和朋友的不同之处,差距就是潜力,多多发现同学的优点,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你提高情商的关键。举个例子,你平时都不敢说话,城里的孩子夸夸其谈,你不要觉得烦,要倾听,并且掌握其要点。在大学,学生社团和班级同学的互动是农村孩子提高交际能力的方法,不一定要当什么领导小头头,但是一定要训练到,不管什么人都能跟他聊两句的地步。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大学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一跟辅导员讲话就紧张,特别是在电话里面,我都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怕,只要脸皮厚,慢慢训练就好了。
五
城里孩子到大学最大最多的症状就是厌学,因为这些少爷小姐们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城里男孩往往会选择打游戏来松,农村孩子你可别松。城里孩子到大学课堂上,主要是玩手机,农村孩子你可别玩。城里孩子大多比较实际,一看高等数学,我的妈呀,学这东西有啥用?!农村孩子你可别信,高等数学是提高你思想深度的钥匙,开句玩笑,没有经过高等数学折磨的大脑是没什么思考力的,当然这里没有歧视文科生的意思,文科生拥有自己的思维训练途径,理工科我们这的玩法就是高等数学。除了课内,农村孩子还需要课外涉猎,我读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我记得当时我能够记住图书馆里面某一个带O字母打头的书架上所有书的位置。除了阅读,农村孩子你还需要充分地利用各种锻炼实习的机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六
有一年,在A城大学当老师的我带的一个来自B城孩子毕业了,他跟我说,在他大一的时候,父母就在A城给他买了个130平的期房,大三的时候交房,现在他毕业了,想回B城工作,家里面都安排好了,他自己却很茫然,感觉大学白读了。我问他,房子呢?他说,卖了,净挣180万。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震惊了!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180万是一个高校老师接近20年的工资,这娃儿大学读了四年“自动”挣的。我知道这个例子会颠覆很多人的价值观,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我的同事们。学经济的同学,可以想一想这180万是怎么来的?农村孩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你踏踏实实奋斗了四年,生活充实,你肯定会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你的起点,我并不觉得比那个孩子的180万差。
七
农村孩子肯吃苦,韧性强,这是优点,但是往往不自信,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满着疑惑且缺乏安全感。不要怕,不要害怕失去一切,因为我们本来就一无所有,有的只是父亲的期望和母亲的唠叨,以及从父母那边继承的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精神遗产;不要悔,不要后悔自己的抉择,因为我们本来就缺少机遇,选择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好坏都是恩赐,我们只需要苦练内功,把不好的选择扭转成好的结局。相信自己,不管你是留在大城市,还是你读书的城市,抑或你家乡所属的小城市,你的未来不是梦,这不是呓语,而是根植于土地四年辛勤耕耘的自信。即使寒门再难出贵子,你也不再是闰土,你那个城里的同学也不是迅哥儿,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生在一个伟大时代。
陶涛
2016年6月26日于南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