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基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证据》(地方治理与公共服务研究文库)
作者:靳永翥 赵龙英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5
定价:50.00元
ISBN:978-7-5192-1419-7
作者简介:
靳永翥(1968— ),湖北省巴东县人。2005—2008年,师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陈振明教授,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校聘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曾荣获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著作类一等奖、厦门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等奖项。贵州省政府目标办、贵州省民政厅和贵州省总工会等公共部门特聘咨询专家,贵阳驱动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组成员。贵州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已在《中国行政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科学社会主义》《东南学术》等重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在研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
赵龙英(1969— ),湖北人恩施人。教育学学士。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目前主要从事乡村图书馆与文化服务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运动背景下,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保障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重心。本著作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出发,以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在基本理论分析和政策文件解读基础上,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政府服务保障机制”这一核心理论命题进行了开拓性理论研究。分为五个部分:一般理论分析和研究模型建构;政策过程分析;典型案例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机制提供要素或环节的实证研究,成就、创新范例、问题及根源根源;对策研究。
目 录:
1 导 论………………………………………………………………………………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1
1.2 研究文献回顾 …………………………………………………………………… 3
1.3 考察范围与研究对象 ………………………………………………………… 11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 15
1.5 主要观点与预期成果 ………………………………………………………… 33
2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 37
2.1 理论基础 ……………………………………………………………………… 37
2.2 相关概念辨析 ………………………………………………………………… 52
2.3 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 ……………………………… 59
3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65
3.1 西部大开发缘起、政策设计及其内涵 ……………………………………… 65
3.2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75
4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实践历程…………………………… 88
4.1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决策保障 ……………………………… 88
4.2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资金保障 ……………………………… 97
4.3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质量保障 ……………………………… 105
4.4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后期维护保障 ………………………… 113
5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机制的案例研究……………………… 121
5.1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决策保障机制的案例研究 …………………… 121
5.2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资金保障机制的案例研究 …………………… 142
5.3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案例研究 …………………… 154
5.4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后期维护保障机制的案例研究 …………………… 170
6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的保障机制创新………………………187
6.1 决策保障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呈现与机制创新 ……………………………… 187
6.2 资金保障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呈现与机制创新 ……………………………… 198
6.3 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呈现与机制创新 ……………………………… 209
6.4 后期维护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呈现与机制创新 ……………………………… 218
7 结论与讨论……………………………………………………………………… 227
7.1 背景再现、方法设计与研究过程 …………………………………………… 227
7.2 主要研究结论 ………………………………………………………………… 229
7.3 对可能产生争议问题的进一步阐释 ………………………………………… 232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34
参考文献……………………………………………………………………… 236
附录一……………………………………………………………………… 248
附录二……………………………………………………………………… 250
附录三……………………………………………………………………… 251
附录四……………………………………………………………………… 253
附录五……………………………………………………………………… 255
后 记……………………………………………………………………… 25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