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最近关于专利的讨论突然又热了起来,作为专利较多的普通“民科”高校教师,感触比较多,在这里一吐为快。随兴而作,难免偏颇,只算抛砖引玉。
最近几年,我授权了发明专利14项,而且迄今没有被拒的,但转让的专利只有一件。我的专利之所以多,除了离不开单位国家的鼓励外,还和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阶段有关。我从事的是冷门的研究方向,个人将其定义为新型水泥材料及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其实就是研究新的水泥类型,因为从水泥的发展趋势来看,固体废物是水泥吸纳的主要原料,所以其实也是将固体废物胶凝起来作为建材使用,所以固废处理也成了我的方向。我来到这个普通大学后,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走上了水泥研究的道路,但深入以后才发现这个方向既冷门又是硬骨头,与我博士研究方向电池材料相比,论文很不好发,也难得到自科基金。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实质地走了七八年,却仍只是起步阶段,但我自觉已经钻出了一点门道,尤其是今年暑假的实验成果,使我萌发了申请国际专利的想法。从开发新的水泥品种开始,在研究初期就有比较多的水泥制备新方法,而且在不断地改进,按一般的思路有了新的实验结果应该有系列的检测跟进尽快发表论文才是王道,但我由于人手紧张,有了新思路后又急于马上实验探讨,便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在教学与实验之余去系统整理资料发表论文,毕竟那很费时间和精力,我便用申请专利的方式发表我的成果。当然检测是要跟进的,但并不系统,由于没有申请到科研经费我作不起有些昂贵的检测,便先根据检测从机理角度对材料有所认识后,进一步实验。因为思路很快,做事的人手跟不上,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做实验。国内的论文不太想发表,国际SCI期刊太费神也写得少。现在就成了这样的我不知是恶性还是良性的循环。显然这样的专利有些肯定在应用上未必可取,但也有不少确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专利。但除了一个专利因为从名字上一看就让人感到很有价值而被人买走外,其它专利有些已经放弃了续费保护。而这个被买走的专利其实也只是人家用来装门面,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应用产品。
明明很有价值,但却无法转化,甚至眼睁睁看着它们因为没有续费而失效,确是令人猴急的事情。但对现实中没有看到明确转化目标的专利,也只好放弃,因为三年后续费需要职务申请人自己买单,学校不再负责。个人认为专利转化率低,引起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且是事关创新中国大计的事情,所以依浅见分析一二。
一是专利奖励制度使专利脱离专利法保护的初衷而催生了很多垃圾专利。我不知道大家对垃圾专利的定义,我有少数专利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技术,按技术参数看,其本身不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如果这也算,我也有少数这样的垃圾专利。专利奖励更严重的问题是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申请,确实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浪费。我有些专利就是一个技术从多个应用方向申请专利,它们只因应用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样能得到更多的奖励,但在中国国情下也不是全无好处。在细分的应用方向上申请了专利后,应用目的更明确具体,便于专业知识有限的专利技术需求者辨识。比起编造数据重复撰写论文,就算是有所重复的专利总体上还是具有技术创新,是能更直接地贡献于社会生产力的。现在人人变着法子挣钱,为了后续研究的经费,合理合法挣国家奖励,虽然也不是很光彩,但至少能挣回一点自己的本份,不然国家的钱都让根本不想做事的人骗去了岂不更不合理。我们都是需要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中人,高调的话我讲不起,但也不怕晒出来。
二是如某博主所言,中国缺乏技术孵化器。大学里的专利包含了创新思想,但并不是最优化的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技术,需要其它机构做大量相对简单重复的优化工作才能真正用来生产产品,而我们国家的企业基本上只是一个产品生产的机器,多数并不具有哪怕基本的研发优化能力,甚至真正懂行的技术人员都没有,这是中国专利技术转化的最大社会结构缺失。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过于恶劣。这表现在一方面知识产权侵权取证难,就算官司赢了得到的赔偿也很有限,甚至有限的赔偿也难于落实。事实是就算有无数人在用你的专利技术你也根本无从知道。这使侵犯知识产权的人有恃无恐:如果专利技术可以无偿使用,谁愿意花钱去购买专利!所以实际专利转让成交的多是为了一些资质需要专利充数的,并没有真正应用实施。这同时也影响到了专利的真实性。老实说,我的专利,除了只具有过渡性意义的外,应用价值高的专利,在应用实例上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的。最好的性能并不与其配方匹配,这也是为了增加盗用专利的难度。但专利既然公示,必然伴随着一些创新技术的公开,专业基础好的小内行们应该是有能力破解这样的技术处理问题的。但这样的小内行毕竟少,而且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要挣点工钱,并不指望靠专利发财。这样的话,有些企业为了有效实施还是可能来找发明者的。
最后是职务专利确实影响转让。我接触过的一些企业就要求转让只属于个人所有权的专利,他们觉得和学校打交道变数多。而且如其他博主所述,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者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对转让专利缺乏热情,加上不懂专业,就更难指望通过学校的途径转让了。职务专利在转让时遇到的更大的问题,多数人可能未想到。比如我们学校专利转让按三七开将转让费作为申请者的科研费使用。但有没有想过职务发明人调走后的情况。按照这种方式,职务发明人调走后,就算该专利能转让到再多的钱,都归学校,发明人一个子也别想拿到。这对专利不多的人可能不会多想,但申请有价值的专利一多,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弄。如我等无科研经费的准“民科”,本身的专利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并无任何国家或单位经费资助,虽然因贪图奖励这个小利而把它申请成职务专利,却也希望着有朝一日自己的专利技术能卖个好价钱,自己能确确实实受益。我申请的水泥专利,就算很有价值,其回报期长至五年十年都是很平常的,而且在现实专利转让率如此低的情况下,谁能确定珠子真有发光的一天而自己申请呢。
那么,专利本身垃圾多,专利转让既没有法律保护,又没有机构操作,还缺乏需求愿望,这就难怪专利转让少得可怜了。我听本校相关领导谈起,全校每年授权几百个专利,每年转让的却只有寥寥数起,相信全国的情况也好不了很多。这对所谓创新中国的影响,无疑是相当大,需要立即重视。
再说关于垃圾专利的问题,如果没有明显经济价值的专利算是垃圾专利,其实有时候它也会变成有价值的专利。比如就专利申请时的技术参数看价值不明显,但进一步实验却发现改变参数范围后既能降低成本又提高性能,那么在此“垃圾专利”启发下的技术已有明显的经济价值。而如果这种参数的改变是“本专利技术人员根据常识容易想到的”,便不能申请新的专利,而且也体现出了原有“垃圾专利”思想上的价值。所以对于垃圾专利不能一概而论轻易下结论。而上述种种同行凭常识想到的技术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实难于客观界定,是专利申请时最纠结的地方。有时新的技术参数能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申请者当然希望能得到保护,而审查者却不会因其价值大而通过,反而会以创新不够而拒掉它。顺便说一下,很多申请者抱怨审查人专利不过关而拒掉在专业上很有创新性的申请,这个真的有点无奈。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发达国家也会存在。事实上,从博士研究开始,最懂得你的研究方向的就只能是你自己,别人肯定不如自己了解,更不要说只是大同行且无多少实践经验的审查者了。遇到这种情况,申请者只有耐心详细说明理由,争取说服审查者。其实审查者通常也自知专业上不如申请者,所以通常还是会耐心听取的,只要你说得在理,多数还是会给通过的。
但是专利不能转化并不是专利无用的理由,我相信在大基数的专利中,仍有相当部分真材实料的专利,它们被申请者创新出来,因为没有及时转化和续费而失效,专利申请人无法再受益,但整个社会是可以受益的。当有心人从过期失效专利中得到启示和新技术,创造新价值,社会就能受益。本人诚知多数专利必然石沉大海仍然申请,除了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外,也抱着一种为社会服务之心,至于成果,实在因为过多而不缺一二。人生在世,总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才算没有虚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