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作好汉的气候条件

已有 4791 次阅读 2015-3-23 07:30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 长城

作好汉的气候条件


“不到长城非好汉”,听起来多么豪迈?可是你知道吗,长城的历史地位,是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才有的,明代长城叫边墙,明代之前的长城早已湮没不闻,所以有人拿马可波罗没有提到长城来反证马可没有到过中国,其实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们知道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代修的,有着强烈的气候变化的背景。只有更好地认识到其中隐含的气候变化周期,我们才明白明代草原威胁的性质,明代朝廷不和的根由、决策长城的荒谬性和长城地位的政治性。

第一,  草原威胁的由来

有人总结出我国周边游牧民族方面的进攻原因:a,人口压力。B, 某些物资的匮乏,比如铁器和药物.C草原团结的需要。其实后两条都是第一条的结果,那么人口压力从何而来?当然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当气候逐步变暖,导致草原民族人口早衰的气候条件突然改善,于是草原人口突然暴涨,就有南下的冲动。具体说来,秦赵燕长城都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后,这是一个气候转折点,从春秋时期的暖相气候向冷相气候发生转折的重要节点。罗马消防从这时开始,希腊文明的《几何原本》突然出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从肉食向素食转变(因为野味减少,也因为人口增加),加速了从火耕向农耕经济的转变。由于标准的气候周期总是30年暖相,30年冷相,在30年的暖相周期,足以产生足够的人口压力(草原人口暴涨),当冷相周期来临之时,草原物产暴跌,于是就需要向南方迁移了,有时暖相气候也会发生入侵的危机,这是远征后勤得到改善的结果。成吉思汗的突然爆发,就有气候变化的贡献。这是中国3000年朝代兴衰的气候背景,也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气候动力。

细看下图所列的明代九边镇的营造长城始发时间,你就会发现其中的气候周期性。

 

Location

始发时间

Organizer

始发时间

Organizer

Ningjia(宁夏镇)

 

14321443

Li Zhao

1474

Xu Tingzhang

Yansui(延绥镇) /Yulin

 

1471

Yu Zijun (Yü Tzu-chün)

15221566,

Yang Yiqing

Xuanfu (宣府镇)

1568

Fang Fengshi

 

 

Guyuan(固原镇)

1501

Qinhong

 

 

Gansu(甘肃镇)

1537~1541

Zhao Zaixiu

1547—1548

Yangbo

Datong(大同镇)

 

1485

Yu Zijun (Yü Tzu-chün)

15421560

Zhai Peng

Shanxi(山西镇)

14881505

 

 

 

Jizhen(蓟镇)

1381

Xuda

1567-1572

Qi Jiguang

Liaodong(辽东镇)

1442

Wang Ao

1506

Li Chengxun

明代长城最早仅仅是一些据点,比如徐达在1381年和李肇在1432年的军事屯聚点。只有1471年前后开始建设的长城,才是为了整体国防而建设的长城发端。而1477年是那时最冷的冷相气候,1510是暖相气候的高峰,接下来分别是15401570的气候转折点,对应这4个节点,明政府都开工了长城建设,这一方面反应了气候对江山物产的影响(有钱第一),另一方面反应了气候对草原人口的影响(威胁第一),在气候周期的波动之下,有明代长城的建设周期性。

第二,  明代边防政策的矛盾性

最近看了一本书《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美国汉学家ArthurWaldron(林蔚)所写,分析了长城决策的种种政治因素,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明代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却没有相应的朝廷机构分担,就导致没有统一的国防政策,最终大家唯一可以共同接受的国防方案,就是造长城。

由于制度性的问题,明代开国皇帝洪武废除了宰相职,造成权力分散的居民,给权力集中带来很大的困局。继承者朱棣没有感到这个风险,因为他也是马上将军,亲自上战场杀敌的狠角色。可是以下的皇帝,都没有他们的决策力,也没有集中高效的决策机构,因此缺乏统一的国防政策。

清代最著名的“疆防”和“海防”危机,在明代就曾经发生,只不过邻居的实力不强,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是中央机构的决策能力,在这些危机中暴露无遗。明代的兵户制度,虽然是为了解决兵饷支出而提出的办法(朱元璋是个大魔头),可是发展到后来,兵饷成为全社会最大的噩梦,这是因为制度制定之时发生在冷相周期,可是对付不了暖相周期的天灾人祸,于是明朝历时276年,刚好4.5个气候周期而亡。对比之下,清代历时268年,刚好4.5个气候周期也亡了,气候周期是朝代兴衰的背后推手。

明初其实面临着一种路线选择。早期气候还算温暖,便于军事后勤,所以太祖和成祖都是尚武和远征的赞助者,通过远征建立了庞大帝国,根本不担心边患。可是经历了一次暖相气候导致气象突变产生的土木堡大败之后,颜面尽失,开始采取守势。明代中期,鄂尔多斯的战略地理位置被一个海南的小官丘训发掘,已在朝廷引发很大的争论。当时存在远征或通商的选择。远征成本高却无胜算,因为皇帝的年龄和经历都不允许远征,特别是在经历土木堡之变以后。而开门通商的看法,是讲求实际的北方人的看法,受到南方程朱理学伪君子的大力阻拦,于是各种意见折中的结果,就是大造长城。中国统一的历史,就是南方开发的历史,也是南北人才斗争的历史。

 

 

第三,  决策长城的荒谬性

明代政治,最大的问题是南北人才不和带来的重大隐患。说起明代的朝廷政治,最麻烦的就是内斗问题,为什么会内斗?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人才,这些南方人才到北方朝廷之后,讲面子(程朱理学),谈道德,好打仗,喜空谈,脱离北方民族的实际观,给中央政府的决策过程带来很大的困扰。明代的边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央政策逼出来的,北方民族人口激增需要各种货物,中央政府却关上大门,不是邀请他们过来抢掠吗?南方倭寇之乱,也是错误的封海政策给逼出来的。

那么,明代朝廷为何产生南北人才的差异?这又是气候变化的结果。香港医学史梁教授其姿很早就注意到,中国历史上有4次人口突然下降,是没有战争,没有饥荒造成的,很可能是传染病流行的贡献。而我拿气候周期一对比,就发现这4次集中的瘟疫发生,都是在暖相,也就是说,如果气候变暖,南方的开发就会受阻,因为大面积的“瘴疠”,让南方移民中的男人丧失劳动能力,男女比例过低(比如当代的越南),还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痴呆。所以,中国人口的瓶颈是暖相气候带来的瘴疠(或温病),这一点在1640年前后的天花流行中最为显著(只不过一代人的时间,战争饥荒和瘟疫让中国人口退回到汉代水平)。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世纪,中国人口一直维持在6000万左右,就是南方瘴疠对北方移民的阻击作用。

那么为什么明代人口开始显著增加?15世纪开始,中国的气温逐步下降,南方人口显著增加,表现在朝廷里,就是南方的乡党政治开始抬头。不问对错,只看同乡的党争政治,一直持续到崇祯末年。准确说来,是1421年荷兰发生了一次大火,导致了荷兰的技术领先了欧洲3个世纪;而同年北京故宫发生的一次大火,则彻底结束了郑和下西洋的开放国策,中国开始闭关自守,造长城自娱。不幸的是,这一次的全球变冷对于中国开发南方湿热的环境是十分有利的局面,一旦困扰南方移民的儿童疟疾问题突然减轻之后,儿童死亡率突然下降,整体智商突然增加,于是南方人才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就逐步提高了。中国徽州的虎患,最早发生在1443年前后,就是这一轮气候危机带来人口的压力,人口的入侵压缩了老虎的生存空间,当气候再次发生变化,老虎就开始反抗,大面积的老虎吃人现象,是老虎族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是南方人口压力的间接表现。

限制困扰中国人的程朱理学(或称新儒学思想),本来就诞生在徽州这个人口密集,高温潮湿的地方,其地方性特征被放大到全国之后,产生的制约作用就相当可观了。今天我们认为中国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是新儒家思想,关键在于地方文化对于全国政治的影响,就是导致唯心主义流行,不能探索自然的哲学背景。

 

第四,  长城地位的政治性

我国对长城地位的尊崇,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我最近才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胡诌出来的,不是明代的看法,明代的看法是边墙,根本没有民族象征的含义因为当时满洲已失,长城成了对抗日本的主要关口,无论是喜峰口大战,还是各种长城保卫战,都推崇长城的守卫地位,可是带来一个历史学上的悖论,即俄国学者提出,中国之所以重视长城,因为长城是中国的天然北界,长城以北不是中国的,这是令人尴尬的结果。长城是我国某一朝政府无能决策的结果,怎么能够说是疆域呢?

打造长城背后的意识是,我只关心眼前的危险,以后的危险是一座城墙解决不了的。所以打造长城和古代的宵禁政策一样,都是着眼于眼前的风险,是应对危机的短时解决办法。以后疆域是变化的,人口是流动的,长城怎么会永远解决的边疆问题呢?“网上长城”的性质,与明代长城的地位是一样的,只能解决眼前的稳定性问题,不能解决长远的制度性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876511.html

上一篇:说说海派石库门文化的气候背景
下一篇:从决定论到人祸论,说说上世纪学术界对气候认识的钟摆效应
收藏 IP: 36.63.205.*| 热度|

13 李亚平 余皓 李健 鲍海飞 黄永义 杨正瓴 赵凤光 王智文 吕喆 胡方云 辛晓十 icgwa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