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上)(2013-01-21)

已有 2549 次阅读 2014-7-7 15:42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 style, 国家地理, 杂志, 指挥棒

有机会听了单之蔷先生关于创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讲座,将一些观点摘要记录如下,并稍加点评,谈些体会。

 

题目:让地理插上传媒的翅膀

 

1、 国民素养应包括历史类和地理类两方面,现在历史类偏重,地理类明显不足。

 

点评:将国民素养划分为这两类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地理类知识较欠缺应是事实,与高考指挥棒有关。另一方面,历史类知识就足够吗?也值得质疑。

 

2、《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上世纪80年代的发行量曾达到过40多万份,自从高考取消地理后,直线下降到1万多份,后来改版是被逼出来的。

 

点评:高考这个指挥棒还是很灵的,若高考增加个气象,《气象知识》的发行就不愁了,现在则只能面对改革的压力。

 

3、  以前做《地理知识》时,将杂志作为一个科技杂志,缺少媒体知识,作者稿件拿来,连标题都不改就发。

 

点评:标题太呆板了确实不行,要争取在切题与吸引读者之间达到平衡。但也不能过分,如今“标题党”盛行,为吸引眼球不惜让标题与内容分裂,就欠妥了。

 

4、谁都知道杂志定位的重要,但未必能说明白,杂志到底是给谁看的,一定要搞清楚。《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35岁左右的男性青年,大学本科,月收入3500元左右(1997年),具有环保意识,热爱生活和户外运动,喜欢交叉边缘学科知识。这个定位是定出一个焦点,围绕这个焦点可以按同心圆外扩,不排斥其他人,如媒体界,就很喜欢这本杂志。

 

点评:定位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向市场时,找不准就做不对,做不对就成为无用功。平时我们已习惯说找准定位这样的话,但未必真能理解,在政府部门工作,往往主观性较强,定位准不准也无从检验。

 

5、办《中国国家地理》秉承三个理念:认识中国、描绘中国、建构中国。认识中国和描绘中国,都暗含一种观念:有一个真实的、确凿的中国存在,我们去认识她,描绘她。建构中国则暗含一个理念,没有一个固定的、真实的中国的形象存在,要用各种符号建构出来的。建构带有主观性。在艺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信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这一领域真是一点用都没有。

 

点评:唯心主义从理论上讲在中国确实没什么地位,我们从小上政治课、哲学课都对其开展批判。以至于现在听到有人讲唯心主义的效用时无法理解,一头雾水。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读到过一本介绍唯心主义的小册子,书名叫《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尽管也不算肯定,不结果实,但还算介绍了其中一些有趣的智慧。单先生的话确实在颠覆着传统观念,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观念是唯心主义一点用都没有。看来,还要在不同领域区别对待。

 

6、我女儿昨天对我说:在学校,当老师提问时,中国的学生会去猜老师的正确答案,若大致能猜对,就举手回答,否则就不举手。在美国则不同,谁都想给出一个自己理解的答案,哪怕有些非常荒唐,胡编乱造。

 

点评:估计单先生的女儿有在中国和美国的读书经历,确实,中国学生比较中规中矩,接受老师的标准答案,但这样的教育缺少对独立思考的激励,不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塑造。

 

7、我们办杂志,首先要转变的是核心理念,从科普到科传(科学传播)。科普有些居高临下,好像科学问题无需争论。现在已不是哥白尼做科学受迫害的年代了,现代科学不会受到迫害,反而是做不好会迫害别人,带来诸多问题,如原子弹、黑客等。现在在发达国家做科研必须要让大众理解,尽量去做说服工作,而不是教育,否则就得不到支持。科学家在西方也不总是正面形象,会做许多坏事,危害世界,如黑客帝国的描写。

 

点评:科普还是科传,作为理念可以探讨,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还很难说科普不要做。中国的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确实也经历过非常艰辛的年代,被视为“臭老九”,目前已大有改观。现在的中国科学界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科学伦理、科学道德,也包括科学家的修养,都有许多难尽人意之处,暴露出的负面消息也未必亚于其他领域。形象是否正面与你从事于何种职业确实没什么必然联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809745.html

上一篇:关于对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一些看法 (2013-01-16)
下一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下)(2013-01-24)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