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下)(2013-01-24)

已有 2282 次阅读 2014-7-7 15:48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 国家地理, 杂志

8、写好一篇文章要考虑多种因素,文章的风格要体现出:现场感(记者)+知识点(学者)+文采(作家)+思想性(思想者)。我们每一期杂志都是主动策划,关键是选择公众感兴趣、可以谈论的话题,将知识转化为大众可以讨论的谈资。不要怕有不同观点,不要怕争论,也不要怕挨骂。

 

点评:办杂志要从读者的角度多考虑,提高文章的吸引力,发挥不同类型人的特点,提高大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对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必回避,会出现正效果。主动策划比被动选稿要有效得多,编辑要把握期刊导向的主动权。

 

9、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喜欢排行,凡事要整出个一二三来。我们策划“美丽中国”就利用了这一观念,效果极佳,刊物重印多次,供不应求,先后印了140多万册。评选结果颠覆了许多传统看法,如最美山峰之首为南迦巴瓦峰,最美湖泊为青海湖。当然评选要有标准,要有权威数据,不能乱评,但最终还是要投票的,投票人就掌握着最终话语权。

 

点评:有些事实际上是不可比的,非要整出个一二三,确实是满足了公众的某种文化习惯,提高了关注度,从策略上讲是绝对成功的,这方面气象也可借鉴,应是容易做的,整出个魅力气候、灾难天气等级等。即便是对大自然的评判,也有个话语权的问题,你有意见,但没资格投票,也无奈,看来啥事不讲政治也不行。

 

10、在互联网时代,光靠知识的传播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有有个性、有观点、有思想的作品。以前我们也曾强调期刊作品的史料性,但有了互联网后,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网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且易查询,没有人再会关注你那点史料。

 

点评: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在不断颠覆着许多传统观念和做法,冲击力太大了,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一因素。要想生存,就要创造出与众不同。

 

11、媒体创造了世界,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用长镜头看到的世界与肉眼看到的就是不一样,但也是真实世界。客观世界是什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手段反映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构建,很难说哪些真实哪些不真实。

 

点评:以前我们总是笑话“井底之蛙”,看来在现代手段面前,我们与“井底之蛙”也没有太大差别,谁能说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呢?是去探索和认识,还是去构建,还真是个问题。

 

12、做杂志要有科学家的参与,没有他们不行,但也不要寄予太大希望,中国科学家还没有形成从事科学传播的能力,没有形成一个团体。多数要依靠专门的写手,他们可以将科学与大众连接起来。

 

点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科学传播领域也是如此。是该由科学家转为写手呢,还是写手向科学靠拢,也具有不确定性,或许双方需要相互接近,增进了解。

 

13、有人说中国就这么大,你们一期一期做,能有那么多可做吗?这个我们不担心,只要用心,内容多得是,中国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人们往往熟视无睹。即便是一个题目,我们也可以多次做。

 

点评:做地理不担心,做气象更不需担心,气象万千,每时每刻每地都不同,关键还是如何去认识,去欣赏,找到独特视角去解读,或者构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809749.html

上一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单之蔷先生讲座摘要及点评(上)(2013-01-21)
下一篇:娜姐输了(2013-01-27)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