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从自己作为一个博士僧的角度,就所读所见所闻所想谈一谈学生为何终不爱科研这个问题。
我们国家似乎已经步入了所谓的“科研强国”,但是始终我都不太敢相信,因为从我角度看,我们或许只能算是“科研民工大国”。其实众位研究僧博士僧们早已自诩科研民工(p.s.大家觉得还是不如民工的,在于工资。)。为什么说只能算科研民工大国呢?因为在第一线做研究的人,终是不爱科研。不爱科研的人又怎能做得出探究自然,探究科学未知的事情呢?("实验做不出来?嘿嘿,师兄告诉你真相!")
打个比方来解释为什么。就像你不爱某位女子,你又怎会去全面了解她,又怎会记住她的每句话,然后在心中不断翻滚,总结分析得到她的性格特点爱好取向?科研便是这位女子,充满了未知,若你不爱,是始终不能从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总结分析出她的想法的,无法看出端倪的你终究逃不过一张好人卡。即便是父母大人导师大人说她是个好女生、好体系,你一定要追,"就是她了"。而你呢,却半点兴趣提不起来,结果只会是相个亲见个面,走走过场,最好的情况就是发现有哥们儿已经试着追过了解过了:比如发现她喜欢花!于是你买了各种花送她,终于发现了她喜欢的是紫色的花!而爱她的人,早已从她路过花店时眼睛停留在不同花草上的时间了解到:她最爱薰衣草!
回到问题:学生为何终不爱科研?我的问题并不是"学生为何不爱科研",因为这个问题太难,够好几篇博士毕业论文了,感觉本人即便延期也是完成不了这个课题。我的意思是那些刚开始其实是感兴趣、喜欢甚至爱的人,为何不能坚持下去,为何终不爱?这个问题为何重要?因为事实上很多课题组靠着名声与筛选已经能收入很多对科研有极大热情的苗子们了,而当这些苗子们走出实验室时,他们身上的热情却已荡然无存,为什么?作为科学的基地,教育、研究的场所,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引导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走向科学的殿堂?为何却是沦为了一个学术热情的榨场、茫然青年的产所?难道不值得反思么?这些问题从我还是本科时代已经开始思索,当然,这确实是在抱怨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科研风气。但我们是搞研究的人,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探讨解决问题的嘛。以下是我从我作为学生的角度分析得到的几个原因(重要性按排序依次):
1.学生听话,顺导师而非顺心。(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我们学生就像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一样,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是导师定研究体系,似乎我们的学生却不曾敢违背或当面质疑,即便你真的觉得这个体系不适合你、觉得它重要、不感兴趣、只是个坑。不曾敢说出一句"不,经过一个月的接触,感觉我不喜欢她。"。于是,学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体系,在她面前强颜欢笑,希望运气好得足以博得一点好感。学生太过听话,顺导师而非顺心,结局自是累觉不爱。当然有许多极优秀的学生控制力极强,攻坚克难,在导师看来已是未来之星、前途光明,可惜结局还是一样,学生累觉不爱逃离科研(例子不少心知肚明便好)。不过,我的意思并非学生总是跟导师提换课题,最好的学生是应该能够说出"我已经有心上人了,希望你能够放我去追求她。",而我相信只要是一个好导师,应该不会有多封建,他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还是懂得分辨你的心上人是不是一个好体系、好方向,他会跟你讨论、辩驳,让你真正了解你的心上人究竟适不适合你。相反,学生对课题不感兴趣,而导师感兴趣,如果她真的足够优秀足够好,相信大多只是导师跟学生之间的一些认识隔阂。学生应该跟导师提,而导师须给予学生足够清楚的解释为何她这么吸引他,相信天下男的所喜欢的女子都差不到哪里去:脸蛋好、身材好、性格温柔体贴......只要取向相差不是太大,学生会被打动的。
其实对科学热爱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总是会发现自己的真爱的,那为何还是会走向逃离?
2.缺少成就感,怀疑自我。(当我爱的女子对我不理不睬,而我的荷尔蒙量已经下降。)
很多极具潜质的学生喜欢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体系,但最终却是一个逃离科研的结局,这是为何?因为在科研过程中从未获得成就感,于是怀疑自我,选择逃避。这个责任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导师,有两种可能情况。一、很多导师给学生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就太过高贵冷艳。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结局:学生作为男性的征服欲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挫伤,造成了一种幻觉"我不行,我没能力"。于是,就不想再去追求XX了。我认为,在起步阶段导师应当给学生相对容易的体系,当他拥有了自信心且培养了能力,又滋长了征服欲,这时上路翻高山,自是底气十足步履有劲。二、导师在学生的困难时刻落井下石。学生已经感觉自己不行没能力,导师非但不给学生鼓励,还给予冷嘲热讽:"你不行么?下周伟哥发明人穆拉德来我们学校做报告,去听听。"。缺少成就感,怀疑自我,我认为是让热爱科学的学生却最终逃离学术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最重视、最听得进去的无非是朋友们、身边的人的看法,队友们会鼓励你吗?
3. 不打算从事科研的人数比例过大。(队友爱钱程,我也爱啊!)
按我了解,目前的社会风气(我就依父老乡亲们的理解当做社会风气了):不觉得搞学术搞科研的有多值得尊敬,但印象只有两个字:呆、穷。多可悲啊!高考报考的时候大多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报考物理啊、化学啊、数学啊、生物啊什么的,以后做什么都不知道,搞学术变书呆子了,报考金融啊、会计啊、通信啊、医学啊,以后出来就知道干什么,多实在。当然了,可能只是我们山村小民见地,不过可惜中国大多都是山村小民,于是那些热爱科学的懵懂好孩子们被扼杀在大学门前。于是这种风气下,热爱学术的本并不多,而真正走到科研面前的更是少之又少(望导师们珍惜啊!)。咦,不是我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很多吗?其实查一查每年的物理、化学、数学等那些比较学术的学科学生中调剂学生所占比例,你就知道情况啦。而研究生呢,许多只不过已经上了贼船,不得不往前开啊。总而言之,由于基数在那儿,队友们大都是那些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或许有些为了锻炼能力的,他们像父老乡亲们一样现实,爱钱程,不爱真理。有他们在,在你伤心难过时,队友们,师兄们,师姐们会告诉你:"别傻了,能毕业就行了。","老板又不会不放你走。","找工作吧少年,做不出来做出来又没差。搞科研没钱途的。","没事儿的,走,回去搞几局,明天没准你就能反杀。"。
综上所述,本文从一个博士僧的角度就"学生为何终不爱科研"这个问题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讨论阐述,提出了三个可能比较重要的原因,在将来可能会对"让每一位做科研的学生都热爱科研"这个远大目标提供"重要"的帮助。
致谢:感谢恋爱科学基金委对本文章提供的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YY20140303)
注: 而我,只是一位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浪子,遇到清明开放的父母,放我追逐所爱的女子至今,深深地忍受着队友们对我所爱的诋毁,坚定地愿携之终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