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智慧城市要“以人为本”——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已有 3085 次阅读 2013-8-9 14:4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工程院

/本刊记者黄晓艳

在第十六届北京科博会的“2013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聆听了他对智慧城市的精辟解读。

智慧城市的内涵和中国特色

本刊记者:与国外的智慧城市标准相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您认为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智慧城市?

邬贺铨:智慧城市在中国比国外还热,国外搞智慧城市大部分是从中小城市、或是大城市中的一个区开始起步的,而中国则是从整个城市做起。为什么在中国智慧城市受到很高的关注呢?一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潮之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变化太快,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已经很成熟,要想再有大的改变其实并不容易,他们的城市几乎是十年都不变。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来规划中国的城市,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是中国城市的快速增长带给城市很大的压力,人口过快聚集使得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看病难、住房短缺这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集中爆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建设能够兼顾城乡利益,让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智慧城市或许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因此我们对智慧城市充满期待。三是现在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技术)的渗透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感知能力,也由此提高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这是中国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机遇,这些就是中国的智慧城市的特点。综上所述,国家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事出有因,因为我们有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环境,还有很大的市场和民生需求,更有可利用的技术力量,地方政府争相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国内也有不少地方的领导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来抓的,地方领导想在任期内让老百姓记住一些东西,享受一些好处,智慧城市恰巧迎合了这种要求和愿望。即便从政绩工程出发,但如果能真正达到智慧城市的要求,客观上也是一个得民心的工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决住房、交通、污染等问题。虽然智慧城市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至少通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比如,通过了解房屋空置数据可以掌握很多信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公共交通可以部分优化出行环境,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缓解“城市病”带来的问题,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民心工程。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如果只是把政绩工程作为目的而做秀,则不可能持久,最后也难以得到市民的认可。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个人认为,无线设施是数字城市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智慧城市的第一步,数字城市是基于开放的产业标准组合宽带通信设施,以灵活的面向计算的设施和创新的服务来连接社区,以满足政府和它的雇员、市民及企业的需要。数字城市能够提供可交互的、基于互联网的政府服务,这些服务则能促进政府城市管理流程的优化和转型。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智能城市。智能城市被定义为城市的虚拟重构或称为虚拟城市,包括智能环境和多层次的区域创新系统。智慧城市是由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而来。智能服务是其重要标志,物联网是其重要支撑,智慧生活是长远的目标。

在此可以借用欧盟智慧城市的六个标准:智慧经济、智能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人民、智慧生活、智慧管理来进行阐述,我们知道欧盟提出的智慧城市不仅仅聚焦在城市的建设、政府服务,还需要扩展到创新环境、市民的参与、节能环保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即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曾多次在报告中指出:智慧城市已经远远超出技术层面,已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定义应当是城市化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更多关注的是信息、人力资源、教育、社会、绿色低碳等要素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影响力,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具有人文、社会、创新、绿色、科技等内涵。

智慧城市的管理难于建设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复制。我们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战略安排?目前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邬贺铨: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加大了投入,数字家庭、数字大城管、市民卡、政务服务以及家庭服务中心等具体事项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为智慧城市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国内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起步实施阶段步入了实质推进阶段。随着智慧城市从概念导入期进入实质推进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宁波等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整个“十二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城市乃至区县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列。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很重视,智慧城市从基础设施起步也没有问题,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从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来讲,各类城市都需要把控好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这就需要有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做好城市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现在国内一些城市聘请了许多国外公司来做规划设计,但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首先一定要有一个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一定要注意适合我国国情,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不能简单复制,一哄而上,尤其要避免“能上天但不能落地”的情况。

智慧城市必须要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这样也不会长久。像交通、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益性的项目需要政府主导和政府投入,但同时还需要引入市场模式,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据我了解,现在也有些城市就是用政府购买服务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4908-715479.html

上一篇: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
下一篇:以改革激发中国健康产业活力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1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