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对仪器测量精度的思考

已有 2992 次阅读 2013-8-5 10:4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精度, 仪器, 测量

对仪器测量精度的思考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04/2013 12:11:47

《仪器测量精度与测量环境有关》中,对仪器的精度有个很精辟的说法——关键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温度变化以及补偿温度变化对测量的影响

陈老师对仪器研发的认识是相当到位的。只是这种认识病不被时下的多数人接受。毕竟仪器的研发是个耗时耗力花钱还有风险的事儿。不过对他提到的
Quote

当环境温度变化只有0.1°、0.01°、甚至0.0001°时,仪器的测量精度就会大幅度提高。 法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普通的晶体振荡器放在深达5000米的海底后,由于海底温度没有什么变化,普通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精度比正常环境下的精度提高了10万倍以上!
说法,镜某表示怀疑。因为10万倍是105,太诱惑人了,让人不敢相信。

一般说来,这种影响测量精度的事情很少有单因子的。不大可能随着一个参数的改善而能改变几个量级的。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能说明开始仪器的设计就不合格。因为对于零而言,改善倍数可以是到无穷大。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个因子改善了一个量级之后,迄今没有看到的新的扰乱因子就出现了。这样按倒了葫芦起来了瓢的事情,经过了几轮之后,才能有一个量级的推进。

“如果我们的科研还是依赖进口仪器,注定搞不出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提法的心情可以理解。某些领域的确是如此。但是并非所有的领域里都是这样的。原创性同样也必须是多样性的。只有扩展了多样性,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决策层的人物把多样性片面地理解为多量性。在一个模式里做无穷多的探索。那当然出不来什么像样的东西了。大(多)量性与多样性虽有重叠,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国人的研究论文的一个特征就是多量性而少有多样性。这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400-714263.html

上一篇:除草剂与汽车的差异
下一篇:爱咋匝地,俺不管啦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5 吕喆 陈儒军 杨华磊 彭雷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