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同意饶毅先生关于中国学生和科研大众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理论与实验孰强孰弱的评论。也想就此提提个人的观点。
我属于饶毅先生博文中提及的在美国非顶级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我当时博士是在犹他大学材料科学系,同学中的美国学生大多属于比较弱的。后来转做蛋白质研究,也算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在美国十年所接触的众多教授很多,当然杰出者很少。最让我佩服的是Univ of Colorado的Neil Clark教授,开始接触到他是因为我博士所做的课题是他领导的液晶研究中心的子课题之一(当时他尚未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组织的液晶研究中心中既有搞理论的教授,也有实验的。但他定研究方向从来都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现有理论框架下组织合适的计算与实验课题,同时在理论计算以及实验结果中推进理论框架,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很好。虽然后来自己的科学上没做出什么成就。但个人认为做科研最核心的还是理论。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验大多数是污染环境,浪费试剂与器材,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大规模科学计算同样是浪费能源,为当前停滞不前的用电量做贡献而已。
稀里糊涂做科研也是被论文经费当道的评价体系所倡导的,结果是很多人稀里糊涂发表大量文章,认真思考问题的人由于文章少或者尚未发表文章而被无情打击。就我了解在很多年轻人的内心深处,只要能发文章,搞基金就是好东西。解决科学或者实际问题的目标早都被抛之九霄云外。
目前国内高校的体系是以学科划分配资源,学科强调自己的同时会无形中贬低其他学科,造成学科割裂,理论与实验互不买账。做实验的不懂理论,做理论和计算的不懂相关实验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研究生除了混日子的,很多认真刻苦的同学也充满着以学科为界的井底之蛙的理念。协同创新中心的出发点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研究力量,希望能把经念好。
以分子生物学为例,所有的生物大分子在宏观行为上都应该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微观行为上大多数时候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非常不准确的说法,但限于篇幅不能展开,个人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微观上尚未被完整定义,我们也正在做一些相关的探索)。所以所有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都应该熟知热力学理论并能够灵活应运。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在JBC(应该是个不错的期刊了)上我曾经读过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结论。我们生命科学的教学普遍轻视相关理论,学生背诵了无数描述性的课文,根本不会思考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