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放出这个很大的题目,其实是现在的我力不能及的。
这个题目是北京师范大学赵峥老师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一书的书名,这是我挚爱崇拜,每每上课都要翻一翻,但至今不能竟读的好书。
这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赵峥老师为大学文科类专业的本科生写的一本物理教材。但对于我这个从教二十年的物理教师而言,却仍然在被激动感动的同时,时时体会才疏学浅,真正读懂的困难,这种感觉我在看《食破天惊》这样的动画片中也深有,很多人会高傲认为看动画片很幼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动画片中的对科学人文知识精神的领悟及其展现的能力水平是令我仰视的……
赵峥老师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期间最为敬佩的老师之一,还有一位是梁灿彬老师,都很潇洒很博学,口才很好,幽默风趣,多才多艺……
当时选修课我选了赵峥老师的《广义相对论》,在学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前,我总很自信自己学习各种课程的能力,总觉得只要我下了功夫,没有学不懂的,学与不学则是热情问题,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让我懂得了谦卑,虽然我依然可以把成绩考得还不错,但我知道我真没懂。
于是那时也怀疑起自己科研物理的能力,若是我连前人做出来写出来的都搞不懂,还谈什么创新。(当然现在我不那么想了,这还要感谢那些我认为不太具有科研精神和能力的人勇往直前的科研行为结果。)
《广义相对论》里那一片一片的数学公式我早已忘记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赵峥老师在课上讲的关于爱因斯坦、黎曼几何、黑洞的有趣故事,推己及人,所以我猜想科学史的那些故事是保留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的很好方式。
这学期要用60学时给化学系的学生们完成整个《大学物理》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我不想批驳或论证多少的课时才是大学物理教学最佳的匹配时间,因为无论多少课时都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之后对物理仍然是浑浑噩噩,除了多学了一些似懂非懂的术语,多做了几道过后即忘的习题,并未体会多少科学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其实就算我们物理系那些被安排来反反复复的咀嚼物理的学生们,又有多少能保持着对自然科学魂牵梦绕,不离不弃的情感呢?
所以必须正视的现实就是,物理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中学开始,很多学生就不断地被我们教育磨损掉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比方说现在我经常会跟高中生或刚入大学的新生聊天,得知他们现在物理高考是分力热光电的选修模块,很多老师就会采取一种投机的教学模式,不考的不讲,或者会先放着力学不讲,先讲光学,因为他认为这部分简单好考,在我看来,这些教学模式会严重割裂了物理学知识思想的延续性,打破了物理大厦的框架之美,将物理学的学习完全蜕变成应考的训练。
学生跟我说他们的高中物理课就是讲难题,自学内容,不做实验,课代表统计难题,老师上课解答,(另一学生:以题海战术应对应试教育,以个别应对统一。一节课45分钟能讲七八套试卷是没问题的。实验几乎不做,把解题的套路告诉你,叫你硬往里套等等,都是些想不到的套路。一道题你啥也不会也能叫你得一半分数左右。每个题目都会讲上三遍,两个题目就是一黑板。)这种模式学下来的学生,物理学带个大家出了冰冷的分数还有什么温暖?
但我在这里仍然不想指责那些设置物理高考大纲或考试方案的专家们,也不想指责具体哪位哪类教师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大部分大学物理老师们不也在做这种事吗?一方面怪罪课时减少所以没法给学生讲懂,却以此为理由,消减有关现代物理的部分,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不讲思想,无论应用。一方面就算课时多时,大多也没有能力水平和热情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受益,不过是空耗了学生的时间。
问题在于,若是我们的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出对物理有热情,有思想,有方法的能传承物理精神的老师,当一级一级哀怨的调剂生们接起了整个物理教学的大任,那什么改革都是白扯。
一个不爱物理的人是培养不出爱物理的学生的。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若是不能让学生们从多年的学习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激动,有所修为,我是深感悲哀的……
同时也为科学界的整体科学素养表示忧心忡忡。
太多的故事说明,那些还能对自然科学保持着持久兴趣的人,往往并不是拜老师所赐,不过是逃离了教育的摧残幸存下来,而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深化,这种摧残也正在扩张着其前所未有的威力。
费曼说过:“教育可以教人好,也可以教人坏——教坏至少跟教好同样有效。教育有大力,但它既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育保持足够的警惕。
教育的问题太大,要建立一种健康向上可持续的教育体系谈何容易?
可不容易怎么办?放弃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不值得一试!
我觉得首先要从环境人文治理入手,环保主义一直是我的第一主义。
小时候读书就比较专心,经常两耳不闻家中事,对父母招呼充耳不闻,常遭训斥。但那多是小说故事,若要诵读经文,推演数理,却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不敢向毛爷爷那样挑战自己抵御外扰诱惑的能力去闹市读书,总是自觉自愿的保持一种环境上的安静舒适。
我想很多人大约都如我一样,有着对美好的人文环境的向往,希望在一种美好积极的情绪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的熏陶引领之下可以不断的提高进步。
但若是科学网这种智识云集之所都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健康宽容尊敬的讨论学习的氛围,何况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呢?
建立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反对的就是一些“傲慢与偏见”:
(抱歉语气有些刻薄了,就算自鉴鉴人吧,您大可以想象我行文至此,表情就是logo里naive的表情……这个既怕说轻了不起作用,又怕说重了误伤敬重之人,实在不如去别人地盘里掐架好掌握。还请多多海涵!)
1.蔑视传统,轻视经典,自以为新
一些人总觉得自己今天多说对了几句话,就比古哲名家更高明。嘲笑牛顿,挖苦玻尔,讥讽本原问题的讨论,无视自己知识的薄弱偏废,自以为早已锐意创新到可以枪挑课本了……
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应该有的,科学社会的进步也在反复证明着这一点,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真正的挑战者,绝不是轻佻狂妄之徒,他们都是对自然之奇美文化之精深充满着敬畏崇敬之心,都秉承着对真理严谨坚定的信仰追求。
2.以一盖全,厚此薄彼,自以为大
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懂了一隅专业,一方主义,几部砖头,就可以蔑视非专业、论断伪科学、非议诸子百家……飞扬了一颗本该自省谦卑之心,一遇挑战质疑批评,就火冒三丈,口不择言。
‘你胆敢批评我凌驾在某某之上,就是凌驾在我之上,说明你比我还骄傲,你比我还狂妄,还荷尔蒙异常!’
无视这种浮躁造作的铺天盖地恶劣习气蔓延,就会使精华掩盖,优秀的品质被诋毁,真实的问题得不到呈现……
大环境的污染,没有受益者!
我以为,我们应该尊重各个专业,各种思想,各种文化……他们能够得以传承至今,还被很多大家所信奉,肯定有我们还暂时不能理解的原因,在我至少是会多方学习,积极质疑,谨慎批判,不敢轻下断语的。
这里我不是要反对质疑批评的科学精神,而是要反对轻视,歧视,粗暴论断,羞辱谩骂……
我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认真的思考总结我的物理学教学和科研的一些初步探索,更希望借助科学网的平台可以不断获取建设性的意见和善意积极的批评指正。
我向往的科学网氛围,应该像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的“奥林匹亚科学院”的读书俱乐部,那是一个自由读书与自由讨论的俱乐部,他们单位不同,专业不同,有学物理的,有学哲学的,有学工程技术的……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一边阅读一边讨论,内容海阔天空,他们热情的阅读,激烈的讨论,猛烈的批判……没有人会竖起学术的和事招牌打人,或者垒砌专业的院墙封人封己……
爱因斯坦认为正是这个俱乐部培养了他的创造性思维,促成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这样的科学沙龙,难道不是我们向往的吗?
万千感慨,词难达意,敬请指正。
相关链接:
《炮打官腔》------我对曹大侠的第一份大字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622803.html
《来学往教》------说说我的“真诚”观(此文是驳斥曹广福圆滑学说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625226.html
《挑战不信》------对于善举:支持者多看反面,反对者多看正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540393.html
《各色主义》------动保主义:真理愈辩愈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540752.html
《挑战网暴》------对“教授当回事”的反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497414.html
《挑战不尊(一)》------为什么要把教授当回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496910.html
《环保主义》------求真向善的道路上没有贵贱之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54021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