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儿子高一寒假(2016-2-23)的时候按学校要求写得一篇读后感,他写完后对我说:你可以发科学网了。而且老师要求家长也必须写,于是我也写了一篇。我觉得我写得也挺好的,不过当时我只是在科学网草稿留存,后来也并没发。
但我现在忽然记起来,这是我带领儿子写作文的一个真实的记录,也是按照我心里对作文的认识与儿子共同成长的范例。我认为作文的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交流表达能力,我希望我们有能力把我们真实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去,虽然可能有时候会感觉有点难,但其实真没那么难,比起按照套路写作文要有趣、有意义,如果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不急不躁想办法真实表达自己,我们的思想和表达能力就会不知不觉中就成长了。
我觉得有必要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发现很多花钱花时间上了作文辅导班的孩子们,作文写得很俗套很虚假,比方说都要去帮助捡废品的爷爷奶奶啥的。
这样的作文训练其实毫无意义,就算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也没用。因为真正的考试,中考和高考是会想尽办法杜绝学生套袭的,套袭的作文一定拿不了好成绩。
而且这样的训练很无聊,学生不会有热情的,学生越学脑子越不灵活,看到没见过的作文,根本不知道怎么思考,可能内心搜索不到套路,就崩溃了。
这个世界可以说没有捷径,也可以说有捷径,捷径就是直奔事情的本质价值,比方说作文的本质价值就是交流表达,所以为了考试而作文,反倒会大概率被考试淘汰。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相信这一点。
第一篇是儿子写的,第二篇是我这个妈妈写的。
家长、老师们总会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他们认为“畅销不衰、风靡世界”的好书,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名人传》、《笑傲江湖》等等。而我认为,这些十九二十世纪的书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过时了,就拿《汤姆索亚历险记》来说,大人们可能觉得这本书写出了他们童年时的天真与快乐,然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早就不这么玩了,我们的童年才不会弹玻璃球,也不能去河边钓鱼,更不可能到河里游泳(大人们不让),我们有自己的童年:四轮自行车、轮滑、摩尔庄园、变形金刚……可是这些“汤姆·索亚”里可没有。每次妈妈神采飞扬地向我描画这些书的精彩时,我都回报她一脸茫然。
而这一次,妈妈又给我买回一本叫《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正好,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寒假必读要求,妈妈一脸得意地说:“看了吧,我给你推荐的书都是经典。”
“经典?既非名著,又非名家,一个小老板用一个小时写的小心灵鸡汤,也算经典,我写读后感用的时间都比他长。不过是老板用来压榨员工,军官拿来给士兵洗脑的书罢了!”
妈妈听了我这一番慷慨激昂的吐槽,似乎无法辩驳,但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堂叔叫海山(化名),16岁那年,他在机床工作时右手的四个手指被机器切断了,最后只能把脚趾移植到了手上,从此海山叔叔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卑中,他的父母为他的未来十分担忧,只好将他送到我爸爸的公司来。
可到了爸爸的公司,他还是郁郁寡欢,不与人交往,也不主动干活,交给他一些任务,比如去银行取钱,他总会问“银行在哪?”“怎么取钱?”“可是我不认识他们?”……于是爸爸送给他一本《把信送给加西亚》。
海山叔叔读完这本书后,他的态度就转变了,他不但不推辞交给他的工作,还主动找活干,他开始愿意与人交往,渐渐地,他的办事能力变强了,在公司里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也越来越自信了,结了婚,有了孩子,他带着自信与热情工作生活,所有的亲戚都为他的成功和自信感到欣慰和骄傲,爸爸说:“海山真棒,有些工作比我处理得都好,把公司交给他来管理看来都没啥问题了。”
这个故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但也让我终于静下心来把《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完,我也被罗文忠诚、敬业、勤奋、自发的精神与态度所打动,正如海山叔叔当初一样。罗文认为自己一定要把信送给加西亚,他就真的做到了。这不就是妈妈常说的“主观能动性”吗?转变了态度,满怀热情地工作,工作的效率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就会工作推诿塞责,低效率地工作,耗费了时间,也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上也是如此,还记得我们初三物理老师说过一句非常物理的话:“在同学们的聪明程度、学习时间、考试发挥相同的情况下,态度决定成绩。”新学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要从学习态度上转变,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不拖沓,不能像上学期那样把复习留到最后,也不能像寒假一样把读后感留到最后一天写,充满热情地完成作业,以积极而又谦虚的态度向老师同学们请教问题,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我要向罗文学习,向海山叔叔学习,向所有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学习。
日本天皇曾命令所有日本官兵人手一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利用罗文的忠诚、敬业、勤奋、自发的精神进行军国主义扩张,所以最后我想提醒大家:《把信送给加西亚》之所以能得到好评,是因为罗文除了具有忠诚、敬业、勤奋、自发的精神之外,他所执行的任务,是维护祖国主权和古巴人民解放的正义任务,忠诚、敬业、勤奋、自发的精神固然是好的,但我们应谨慎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被邪恶势力所利用。
鸡汤也是有益的
我对《把信送给加西亚》是有感情,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应该算我们还年少轻狂但困苦纠结的日子。老公辞职自己创业,没资金没靠山,今天赚了明天赔了,风雨飘摇的感觉,其实还没能力负担亲属的期望。
他农村的堂弟还不到十六岁的年纪,出来找了个机械厂打工,却在一次事故中被切去了右手的四个手指,只能从脚上取了三个脚趾接在手上。可以想象,对于年轻腼腆的男孩子,这样的打击有多大。
三叔三婶把他送到我们这里来时,我是有点焦虑,我们既不能保证他的未来,又不能推却这份责任。
那时我跟他聊天,劝他快乐起来,不要太在意这一小点残疾,举我同事的例子,我说他腿有残疾,应该比他手上的残疾更严重些,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和我一起工作,一起出去玩,一起打羽毛球,还打得不错,我们也从没有拿他当有残疾看,人家结婚生子,生活的乐趣并没有缺失。他不言不语,泪如雨下。
但他没有学历,没玩过电脑,没有在城市生活过……老公的网络公司要做的事情,他都要从新学起,工作的历练和着人生的伤痛同时降临在稚嫩的肩头。而我们并无暇太多顾及他的特殊的成长痛,老公也会为他的木讷、迟钝、不能完成工作,不能有所担当而大发雷霆……
我不知从哪本文摘上,看到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篇文字,心理触动,就拿给老公看,老公就拿给他看。
我不知这些文字在他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动和激励,也不记得这个蜕变的过程有多长,但大家眼见他从一个打算一辈子和机器对话的腼腆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愿意与人交朋友,热情通达,办事利索,爱家敬业,值得信赖的大男人。我老妈每次见到他,都慨叹海山真能干,办起事来比我老公都让人放心。
也许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需要某些契机来激发他的小宇宙,《把信送给加西亚》也许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让他成了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也许或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把信送个加西亚的人,只是这封信的内容不一样,我们经历的磨难也不同,但忠诚、敬业、热情、勇气、主动、不屈不挠的传统美德是每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
儿子如今也十六岁,我希望他有更多的热情,勤奋,主动、自律……去面对的青春的成长。于是我就买了本书准备重温当初给我的激动,并把这种有益的感觉传递给儿子。
然后我竟然失望了,二十年的时光,在理工科里一路学下来,这种鸡汤励志的小册子会在我习惯了的批判、理性、怀疑、现实的审视之下,褪去激情的色彩,竟不能激动我心。
而不能激动的我的心,我又怎么去激动儿子的心或学生们的心呢?
我只好讲故事。
因为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虽然故事因着我的解构在别人眼中呈现出某种色彩,定不会是最真实的映射,但当初的感动是真实的,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是实在的,而什么样的故事在什么样的人心中能激发出什么样的感动,我虽不能控制,但可以请求他放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去体会一下,思考一下,他定会有所收获。
好在儿子自己被这本书感动了,这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情绪,我很欣慰,也希望他的青春期能够长一些,能够更久的保存这一份能够被正能量感动的心。
鸡汤也是有益的,虽然并不足以抵挡真实世界的全部。
我们都曾年少轻狂,也曾抑郁困惑,也曾义愤填膺,也曾焦虑失望……但人性中一些美好的品质,即使在老辣的眼光中也会温柔出正能量,激励着世俗的人们不被庸常所控,过更积极因而更有意义的人生。
罗文把信送给加西亚,我把故事送给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