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014 埋头在路上的留学僧

博文

“学历血统论”是教育不公平的帮凶

已有 5378 次阅读 2013-3-19 01: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公平, 异地高考, 就业歧视, 寒门

又是一年求职季,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博士毕业因为本科出身而遭歧视的报道,

本科不是211 武大女博士遭遇第一学历歧视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683.shtm

虽然这样的报道不是第一次见到,但是还是有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今年的两会中,关于教育改革最热的词莫过于异地高考了,可以联想到,国家也在为教育不公做一些工作。但在我看来,这与我国在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进步相比,进程显得十分的缓慢,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大进步反而有所退步,上面的报道就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的报道是两会前俞敏洪对教育不公的评论,

俞敏洪委员:在北大找50个偏远地区贫困生都难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72.shtm?id=275272

多年来,对于很多省份,考出一个清华北大会轰动一个县城这样的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我们却发现这种轰动还在逐渐减少。这两个报道让我这个农村走出来学子心中一寒。很明显,教育的不公平已经由“上学”阶段延伸到了“就业”阶段,颇有一种“升级版”的味道。

以我个人所经历和看到的情况,在现行的制度下,高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并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更多的取决于你出生在哪,家庭状况如何。出身地的影响不言自明,如果你是出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那恭喜你,你的起跑线已经比别人远了50米,如果不幸出生在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高考大省,那你得练就关二哥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这种照顾本地人的政策一直以来为很多人诟病,但是这么多年了有丝毫改变吗?我看到的只有前些年高考移民的风行,以及随后的封杀,并没有人愿意为这种无奈之举做些什么,地方的利益依然牢不可破。如今的异地高考或许给了一些人一线希望,有多大效果只能拭目以待。

而家庭状况也是一大因素,我不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而在我的家乡,已经由以前的考重点高中的竞争,变成现在考重点初中的竞争。而是否上重点高中或者初中,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而是像异地高考一样,对某些小学给一定的指标,然后剩下的指标则让其他农村学校去竞争,某种意义上说好小学意味着好初中,好初中意味着好高中,而好高中决定着好大学,这种公平倒退的情况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当时我的初中就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非常努力,虽然班上名列前茅,还是没能考上重点高中,甚至班上一个也没有。而到了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同样班上名列前茅,付出的努力也不会比任何人的少,但结果还是一般。当然,那时候我从来不会将这些与教育的不公联系起来,怪只怪自己的努力不够,和别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直到上了大学,与有些高考“占便宜”省份考过来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以后,我才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考进同样的大学,为什么高考大省的人大学时成绩明显的要好?各种优势为什么就瞬间体现出来了?当然,通过这种个人感受推断有些武断,但是大城市学生享有更多教育资源却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先天”的优势让个人的努力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

考研的过程则相对来说更为公平,很多高考没有考上985,211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考研这个平台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跨越,不夸张的说,考研是很多寒门学子第二次洗牌的机会。虽然在某些学校,考研考本校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但至少个人的努力能够更好的体现在最后的结果中,对于没有本科的中科院更是如此。我自己也是通过考研才有机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是这种来自不易的机会越让人倍加珍惜,加倍的努力,我想这其中的激励效果远远超过了考研本身。

而如今就业中诸如“查三代”这样的各种歧视政策的出现,表面上是企业为了应对求职者过多,水涨船高的无奈之举,实则是赤裸裸的为教育不公做帮凶,让这种不公平从单纯的教育领域延伸到下游的就业领域,这无疑加剧了一些寒门学子的不安,让他们通过考研和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希望更加渺茫。

两会中,新一届政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中国前景,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然而,如果从教育到就业都让一部分本来就已经“落后”的阶层不仅更加落后,还没有希望的继续落后下去,又如何能有属于他们的梦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希望在这个倡导公平正义的时代更少这样的新闻,让寒门子弟不要身寒心更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314-671617.html

上一篇:应用研究的隐忧
下一篇:老板都是易怒的吗?——与导师沟通的一些困惑
收藏 IP: 141.35.163.*| 热度|

8 罗春元 曹聪 李小文 陈安 宁利中 吕洪波 吴飞鹏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