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h

博文

#荐书#《人體的彩虹:見證科學底下的經絡奧祕》

已有 2546 次阅读 2012-12-18 00:10 |个人分类:不一样的人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天使的光環,你也有!

  你的經絡正在發光,傳送微妙訊息,透過它們,可以完整解譯出你的身體密碼。

  人體是個生物能量場,經絡是能量運作的通道,而穴道就是能量轉換的節點。

  能量運作會發出電磁波,如彩虹般繽紛絢麗;能量共振則會發出聲音,隨著你的健康情形與情緒奏出激越高昂、平穩祥和或委婉低沉等各種組曲。

  如果你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就會看見身體發出的七彩光芒。
  如果你有六耳獼猴的耳力,就能聽見身體奏出的各種音樂。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跟天使一樣的光環,而且身體裡還有一圈又一圈五顏六色的線條,像美麗的煙火、彩色的噴泉、五彩的火山光芒和太陽的日冕。人體還是個諧振腔,隨著身體、心理狀態演奏出不同的樂曲,這些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系統最具體的呈現。運用現代尖端科學儀器,已能輕易發現古人言之鑿鑿的經絡如何具體存在於人體,並如何進行能量運作和能量共振,傳送身心的訊息。

  生物物理學家張長琳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研究經絡系統,深入中國、印度及中東歐洲三大文化圈,運用電磁波、聲波、電阻、電導等科學實驗來探究人體內那些看不見的彩虹和聽不見的音樂,得出一張張的照片與圖表,解析人體電磁波、聲波與經絡的關係。他依序從現代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成果,一層一層剝開生命及人體的真實面貌,解開經絡之謎,找出陰陽調和的養生之道。

  書中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傻問題」,這是許多人想問而不敢問的問題,卻敲開了深入研究經絡的大門。例如:

  .穴位有多大?經絡有多寬?
  .經絡會不會移動?
  .不需藥水,只靠一根針,針灸為什麼能治病?
  .為什麼用西醫最拿手的解剖學無法解開經絡之謎?
  .皮膚上的電測量資料到底可不可靠?
  .植物沒有神經,但也有經穴嗎?

  這些傻問題,張長琳教授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一一給出答案,他最後還提出了一個大哉問,既然經絡系統就是對人體內能量分布的一個簡單描述,那麼「透過經絡,我們可以定量計算出人體『身心系統』的和諧程度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活得健康」就再也不是紙上談兵了。

作者簡介

張長琳

  1943年生。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物理教授,現為德國Siegen大學音樂和音樂教育系客座教授、美國Temple大學尖端科學中心顧問、國際學術刊物《物理治療和生命物理學國際學報》主編。

  學的是生物物理,寫的是經絡;研究過茶葉、細胞、腫瘤、生物體電磁場,也曾待過茶葉試驗場,種過水稻、耕過田,還與音樂家一起工作,如此跨領域的作為,正反映出作者跌宕起伏、閱歷豐富的精彩人生。

  張長琳自學完成高中學業,以函授方式在浙江大學念生物,文革時躲在山溝裡潛心學習數學、文學、哲學等。十年下來打下扎實基礎,對於日後的研究工作助益良多。1978年,他以同等學歷考上碩士研究生,就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還成了名師貝時璋的關門子弟。1988-1999年,他在杭州大學、浙江大學跟德國生物物理國際研究所研究生物體電磁場。1999年,他分別在德國Siegen大學、漢堡大學鑽研音樂治療及睡眠品質研究,一直到現在。

  1990-1995年,張長琳發現了「生物體內電磁場的耗散結構」、「有機體相干態的客觀測量和定量計算」,以及「有機體狀態在希爾伯特(Hilbert)無窮維空間的表達」。這三個新觀點是屬於生物、醫學、音樂等領域,卻要用物理和數學的語言來解譯。為了能清楚傳達,讓更多人順利跨過學術用語艱澀的門檻,因此才醞釀了《人體的彩虹》一書,並先以德文版發行。如今,繁體中文版終於推出了。

  他在歐洲待了二十多年,在這片孕育出科學文化的沃土裡,張長琳與許多出色的科學家共事,他說這種經歷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寬了,學科之間的鴻溝變小了。

  張長琳說,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是一本有無窮多頁碼的書,如果一個科學家能在一生中讀上新的兩三頁,就非常幸運了。」他說:「這樣看來,我已經是非常非常幸運的科學家之一了。」

人體的彩虹:見證科學底下的經絡奧祕

以上内容转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921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797-643782.html

上一篇:#荐书#《M.E.T.能量敲打功:風靡德國20萬人的身心同步療法》
下一篇:#荐书#《不死的力量:張毅的琉璃文化》
收藏 IP: 202.125.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