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中国式教育两大方向性偏差

已有 4905 次阅读 2012-11-6 12:1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教育和科技界有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就是正确的,探究一二。
 
1。方向偏差之一:教学比重高,科研比重低
   体现在几个方面,
 I  讲课太多,讨论,实验,实习太少。这是大中小学共存的问题。
   不仅灌输多,学生也不爱听。
    科学网的人都上过学,当年你和你的同学不想逃课吗?
    你现在觉得那么多课有必要吗?
    我是觉得每个老师都差不多,如果有差别,主要还是课的差别,比如政治课普遍不爱听。
     
   不过理科有学科相对单一集中,理论概括相对成熟完整的特点,其教学的比例就应大一些。
  II   各级教学奖比科技奖垃圾十倍
     有很多校际,地方级,国家级各学科的教学成果奖,
     我承认我驳不到它们,但是外国根本没这个东西,教师学生心目中也无视这些东西。
     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确实有,但是一般密而不授或者评不上奖。
     评上奖的,我观察90%都和领导有密切关系,各位看是不是这样。
 
  III  讲课成了高水平的标志
       我深入了解过的几个学校,对教学的态度在两个极端之间晃悠。
       以前我待过一个高校,科研是中心,
       能力最强的都抽调去全职搞科研,免教学任务,可以开讲座可以带研究生,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设备仪器和场所。
       优先评职称,不教课一样评讲师教授。
       个人认为,这种接近公司的管理体制是进步多快好省的大学管理体制。
 
        我现在待的高校,走向另一个极端,校行政和学术委员说上课才有水平,不上课不算教师,
        也不能评教师系列,只能算教辅.  211,985之类的许多大学,
        做出只有讲课教师才有水平人结论,难怪国外只承认中国个别大学的文凭。
         (我估计这些学校领导见到这篇博文后再不说教学就有水平)。
        教课嘛, 照本宣科可教,现炒现卖也可教,
        是个大学毕业生备备课都能教。要说有区别, 还是归结到教师的科研水平上。
 
         
          学生们明白此理,上课只是混点名,他们想跟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特别在工科,技术就是饭碗。
          武书连也明白此理,他的大学排行榜直接把众多教学型学校归入另册。
         
 
       
 
 
2。方向偏差之二:理科比重高,工科比重低
 
   科学或者理科在中国为什么受到格外重视呢?因为scientist在中国人听起来就是“赛踢死他![1]”,非常有威慑力。
   在美国,就没有踢死人的特权[2]。言归正传。
 
 I 从学校教材来看
  我系统比较过中英文的大中小学教材,国外数理化教材和题目的深度广度都远不如中国,但是国外实践性研究性环节
  广泛而且深入。中国有一考定终身的中考和高考,奥数和数理化是重中之重,国外学生望尘莫及。
  但是重视不等于就强,到了研究生,到了工作,就不强了。
  学生学的多,诺贝尔奖还是摸不着。
  这叫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II 从就业来看
    高校研究所每年能空出几个基础科学的岗位?非常少。
     基础科学的毕业生肯定远远供大于求,大部分都转行了。
 
 III 国家之间的水平比较  
     应该说我国在国家层面上重视理科还是有作用的,
     虽然没有诺奖,数学物理,生物还是有些世界领先的成果。
      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工程技术领域小多了。      
   
IV 工程技术和人类是一体两面
   人,大概经历了一百万年的进化。人怎么进化的呢?   因为使用工具。
    通过研究,制作,使用工具,现代人不仅战胜了寒冷饥饿野兽,也战胜了一些不擅使用工具的其它两腿动物
  比如尼安特人,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智力。
   研究,制作,使用工具,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engineering,这个词很贴切。
  如果没有engineering,我们到不了科学网,都还在树上跳呢。
  人类,逻辑,智力和engineering是互相造就的不可分割的。
 
 V  科学相比engineering是第二位的
   
   科学出现大概有几百年,是对一些engineering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推理。
  1) 推理和science的基础是逻辑,逻辑的起源是engineering。
  science 对人类很重要,但比不上engineering 和人类根本的共生关系。
 2) 科学理论要接受engineering的检验
      比如牛顿力学,比如相对论,原子模型等理论都是在工程技术的实践和实验中得到肯定
      或者扬弃的。
 
VI.个体成长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缩影
     个体成长要经过爬树,玩泥巴,玩水,破坏等等玩耍的过程,要经历玩具,工具,engineering的过程,
  总之要经历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智力体力智商情商才能健康发展.中国式的理科先行,
  中国式的课堂灌输,表面上数理化比国外学生成绩好,但在engineering,心智建康方面的损失是无形的。
    这就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原因之一。
 
VII.要通过engineering促进science
  科学网很多人说要通过science,Nobel Prize促进engineering,这也有合理之处。
  但是science和engineering 谁更需要重视,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只能说,以中国的国情来说,更需要通过engineering促进science。
   严格的证明做不到,能举的例子,就是明治维新.日本很小,本来比中国落后很多,通过大规模学习西方的engineering而跻身世界工业和军事强国,也带动了science.
             
         
       
3。两大偏差的共性原因
 
  I 文化上的原因
   可能是我国有士大夫的传统,重视理学哲学,瞧不起“奇技淫巧”。
    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学习望子成龙,从小就软硬兼施抓学习,
   出人命也很平常。
   
   II 体制原因
    中国做为一个集权国家,在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一样干涉过多,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
    而且特别盼望得理科的诺贝尔奖。
 
     从教育部科技部这个层面上讲,对科教经费和研究计划向专业人员放权比瞎计划更合理,
    社会需要比100个部委更能促进科技进步。
     
     脱离行政干涉后(也算去行政化吧,不过去行政化偏 微观,我说的偏宏观),
     我国的数理化教材的难度会降低,毕业生会减少,瞎计划造成的人财物浪费骗钱会减少.
     通过项目和人才优选提高成果产出率.
     如果同国外科研面向社会而不是部委要钱要名,整个科技体系会通过社会需求发展engineering,
      通过engineering促进science.当然,原有的science 重点也不要放弃。
 
   III  经济原因
      我国科研经费虽然多,但是人均收入仍然极低。
       拿几本数理化的书学,基本没有成本,自学也方便。
       学习engineering,以及面向全体大中小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训练,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大量设备仪器,
       也需要大量的家庭投资,需要家长和辅导教师较高的科学素养,
       这些支出只有城市家庭和重点学校勉强能满足。
       在科研层面上,基础科学门类少,投资强度相对高。
       工程技术面广而且费钱,国家层面的支持是杯水车薪。
       
   
 
 
    4。两大偏差的共性结果
 
   无论是我国科教过分重视教学的偏差,还是过分重视理科的偏差,都表现为相同的结果:
  中国人普遍书本知识和考试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
    做原理样机强,做实用产品差。
   
 
       注:我不干官方的教学或者科研,也不是明显的理科或工科。
 
 
[1]http://bbs.sciencenet.cn/blog-111635-593268.html 科学家VS.工程师
[2]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60379.html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 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

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七、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

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3]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4206481.html,http://hkmag.crntt.com/doc/1035/8/1/0/103581067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3581067&mdate=0120101410

西方教育和东方教育之间的对比一向很强烈。对取得佳绩的中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中国的成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最先承认这一点的正是中国人自己。在中国,学生每年上学的时间要比英国多一个多月,每天上课时间达9小时——中间穿插有眼保健操(旨在减轻眼部疲劳)和课间操(旨在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一项研究发现,高达90%的亚洲学生都是近视。这是因为他们在室内学习的时间太久,而在户外阳光下待的时间不够多。相比之下,英国学生的近视率在20%到30%之间。
此外,许多中国学校的下课铃声只代表每天第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学生下课后会转战补习班。重压下的学生并没有茁壮成长。伦敦大学学院对中国东部省份浙江的9至12岁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极其”担心考试,三分之二的学生害怕受到老师的责罚。到YouTube网站上看看就会发现中国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的例子。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四分之三的中国学生说他们还害怕受到家长的体罚。
一些学生感到绝望。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学生中,有24%的人有过自杀念头,主要原因是考试压力太大。最讽刺的是,尽管受到所有国家的艳羡,但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教育制度是失败的。
在西方政府努力让本国学校向亚洲学习时,亚洲政府也在让它们的学校向欧洲取经、提高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在已经成为惯用语。
在人们担心糟糕的数学分数时,中国人也在提到另一项测试,一项没有登上媒体头条的测试。这项测试发现,在创意和想像力方面,中国学生的排名仅为倒数第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7101-629771.html

上一篇:诺奖: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下一篇:国内期刊与SCI 哪个更好发?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2 刘建兴 曹裕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