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大学建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已有 3817 次阅读 2012-11-5 20:40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校园, center, 建筑, 大学城, 杨叔子

大学建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兼评新校区之新建筑

基湘

    上篇 马后炮之新校区新建筑

    当N年前大学新校区和大学城兴建之时,估计不少大学师生乃至家长都充满了欣喜和期待。而今新校区和大学城都基本建好了,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少。本文属于马后炮,权说不足之一二。

    其一、设计简单化。校园设计或划井字,或画圆圈。道路直来直去,校园一览无遗,毫无想象空间。硕大的校园留给人们的只是思维简单、情感浅薄之感,几乎没有知识-智慧世界深邃无穷之意涵。

    其二、建筑趋同化。杨叔子曾申明,大学“育人”而非“制器”。但此一轮大学新校区和大学城大多沿用所谓“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房子大则大已,但与其说是现代大学,毋宁说是现代工厂。

    新校区与大学城之所以设计简单化,建筑趋同化,还与高校领导与建筑师缺乏对大学本质的认识与中西建筑的各自优劣有关。(一流)大学最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精英。天才师生乃“文曲星”下凡,因此一定要像敬神一样对待他们。因此校园建筑必须最为精美。如果说西方建筑最精美的是教堂、城堡和皇宫,那么东方建筑最精美最有特色的也是类似的庙宇、城堡和宫殿。换言之,大学建筑最可参考的对象就是体现本土文化的庙宇、城堡和宫殿

    下篇 回首百年中国大学建筑史

    放眼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最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出自教会大学和顶尖国立大学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国立大学以西建筑风格为主导(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可为代表)教会大学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导(燕京大学、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可为代表)。

    教会大学知道,深受儒家思想浸润、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民众不仅排外,骨子里甚至也不信宗教(义和团可为极端)。为了消减中国人的逆反心理,教会大学建筑于是在其内在的基督精神之外,外面罩上了中国常见的长袍马褂(典型表现就是庙宇式的大门,宫殿式的屋顶,建筑骨架则由钢筋水泥构成)。这样乍看之下,教会大学反而比中国大学还中国化,同时又有一些“学有不及”的四不像建筑。

        典型例子就是南开大学哲学教授冯柳漪对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建筑的批评:

   “燕京大学建筑皆仿中国宫殿式,......然中国宫殿,其奠基必高侍地上,始为相称。今燕大诸建筑,如人峨冠博带,而两足只穿薄底鞋,不穿厚底鞋,望之有失体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人感受到的除了失败就是羞辱。于是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先进分子,还是崇洋媚外的官僚买办,无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没有出国之前,哪怕沾上点洋味也不错。正是这种心理大背景促成了中国大学的西式建筑取向。从北平的清华大学,到南京的中央大学,无不以西式建筑为号召。由此可见,中国人所办大学的建筑与教会人士所办大学建筑的心理出发点正好相反。

    对上述两种建筑风格进行考察极为有趣。但在中国大地上,如果任由教会大学营造虽有诸多创新但又有些不伦不类的“中国传统”建筑必然有失尊严。于是吸收两者之长又极力凸显中华传统特色的大学建筑就出现了。这组大学建筑骨子里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外在则是方正大气的宫殿式屋顶。其中最为出众的可以武汉大学、原中山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之综合)为代表厦门大学则以中国传统闽南风格建筑独树一帜,至今为人所称道

    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及其建筑何去何从?国际史的比较分析可以给人启示。

     另参见“窥视大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246104.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9131-629582.html

上一篇:The fate of humankind and higher education
下一篇:紫金港之秋
收藏 IP: 210.32.1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