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l2822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莲花山圣水寺

已有 5661 次阅读 2012-9-9 18:48 |个人分类:学习交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莲花山, 圣水寺, 圣水泉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2-9-9

兴城实习调研,有幸到莲花山圣水寺走访。

 

1.莲花山

莲花山位于葫芦岛杨家杖子开发区东南部,山顶海拔203m,顶部有一块岩石突兀而起,耸入云端,宛如一朵怒放的莲花,莲花山因此得名。莲花山圣水寺路线位于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南东侧的莲花山周边一带,涉及杨家杖子河、莲花山、圣水寺、莲花山隧道等。

 

2.圣水寺

莲花山圣水寺位于葫芦岛杨家杖子开发区莲花山南麓山脚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一说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大和尚崇慧在此落脚,修身养性化缘建庙,取名圣水寺。其后逐年扩建,到1938年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莲花山圣水寺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有楼亭殿阁七十余间,有三教大小塑像126尊。其建筑风格独特,装修彩绘华丽,巧妙地借用山水花木造景,为传统建筑中园林创作的佳作,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莲花山圣水寺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6  莲花山下圣水寺

正门,两侧铁狮子每只重达2t,门额上为砖刻圣水寺三个颜体楷书大字。进门是天元宫,砖木混合式楼阁建筑,一层是正方形楼座,二层是楼身正方形,三层为十二角形。楼顶十二面坡铺青瓦,顶端是鼓座,顶尖为等边三角形装饰。

 出天元宫上石拱桥是莲花池(又称八宝池),由二十二根石柱围成,中间是石拱桥。池东侧是鼓楼挂鼓,西侧是钟楼挂钟,为正方形大式木架重楼。钟楼西侧是明心楼,共两层,为正方形大式大木架歇山式重楼。明心楼西侧靠山根还有一座道观,原寺院道家仙人葬于此地,后经众居士化缘修建。

 下石拱桥登台阶是碧云宫,为四层塔形大式大木架建筑。一层是楼座(又称城座),二层平台的四角各建一间歇山式小阁,三层为八角形大殿,周围有廊。出碧云宫地势渐高,东为达摩殿,西为魁星殿,皆为带前廊的硬山顶三间大殿。

登上台阶穿过六密亭是平台;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带前廊的硬山式大殿,东为东方三圣殿,西为西方三圣殿。再登上台阶是一排九间带前廊的硬山式大雄宝殿,中间五间是正殿。向东走穿过月亮门,东、西、北各有三间硬山顶无梁殿。向西走穿过月亮门,靠山而建一排五间硬山顶无梁殿,东三间是龙王殿。

碧云宫东侧是敬香院,登台阶穿过月亮门为四合院。院内有砖木混合建筑平房十九间,正房五间为居室,东七间为斋堂,西侧有五间是居室,另两间是流动处。

天元宫西侧为西院,又称灵台寺。院内正殿九间,东三间为娘娘殿,中间三间为观音殿,西三间为三华母殿。院内中三间硬山顶殿为万仙聚会殿,西三间是带前廊硬山式建筑。

有一联写:水绕山环人间胜境,天造地设世外桃源。

    圣水寺可谓三教融合第一寺。

圣水寺西侧崖壁石刻(左)

 读法:左侧由上而下龙形(S式)连读,右侧由下而上反S型连读,整体呈龙飞凤舞式。

莲花根连圣水寺,花连圣水有万年。花连圣地有神仙,前来叩拜圣水寺。

仙佛神圣保平安,孔孟贤书传莲山。自古传说石莲古,我看山莲水龙莲。

    圣水寺西侧崖壁石刻(右)

山有松山洞有仙,莲山圣水有佛缘。仙山古寺三州地,度的贤女和孝男。

神州大地三只船,善男信女来山寺(寺山)。学仁学义圣山礼,乾坤莲山合遐山。

 

    3.圣水泉

圣水寺寺院背靠莲花山。在莲花山南麓,有一股清泉从地下涌出,冬夏不竭,水势奇异,名其泉为圣水。圣水从寺院内流过,寺院因水得名。寺院位于山脚下,俗称莲花山圣水寺。

圣水泉从寺院中穿过,宛如一条飘带,冬暖夏凉,清澈甘甜,恒温14℃,日流量可达1600吨。相传人饮此水,滋润养颜,祛病强身,消灾免难,故得名圣水。

莲花山北东侧有一较大溶洞,人称仙人洞,以前有人进去过。201110月访问原杨家杖子镇水利助理王之德(70岁),他介绍洞中有水,曾用3寸泵抽水3天,可抽干,洞中水与圣水寺的泉水相同。泉水水质以前很好,河水被污染,泉水水质也随之遭受污染,现已不能饮用。

圣水寺泉水曾为杨家杖子矿务局供水水源,后因河水污染导致泉水污染而废止,改引女儿河河水作为水源。

圣水泉四季长流,水质清澈,冬季不结冰,枯水季节流量可达每秒数千立方米。大雨季节吐水巨龙(墨玉雕成)以下皆有水溢出,泉水可平渠流淌,流量较大,但是水质不浑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59-610877.html

上一篇:兴城冒雨野外实习调研有感
下一篇:洮儿河扇形地砂砾石层发现猛犸象牙齿化石
收藏 IP: 175.19.209.*| 热度|

2 骆小红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