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我的这些想法是否适合当代青年学子 精选

已有 6366 次阅读 2012-5-30 07:23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生选择, 当代青年

我的这些想法是否适合当代青年学子


蒋继平

2012530


在以往的一些博文评论中, 有的年轻网友要我谈谈如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面对这样的要求, 我觉得有点为难。 不是我不想分享我的人生经验, 而是我认为各人的处境不同, 时代不同, 环境不同, 因而, 我的个人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尤其是那些和我的处境差异很大的人, 更是难说。 不过, 为了满足这些网友的要求, 我还是简要地来谈谈这一个话题。 要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话, 请任意享用。


首先, 我认为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未来是个不可知的东西, 因而, 要做出具体的人生规划是一个很难的课题。 不过, 世界是有序的, 地球总是按照既定的方向和速度运转。 既然如此, 那么生活也应该有一个规律, 而这个规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也可以说是跟随世界潮流。


所以, 制定人生规划首要的策略是弄清楚世界潮流或者说社会潮流,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来制定具体的人生规划。


因为人生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可以简单地分为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时期。 每个时期的责任和功能是不一样的。 因而, 在制定具体的人生规划时, 必须根据当时的人生时期的具体责任来考虑。 只有在实现了前一个人生规划的情况下, 才能相应地制定下一个人生规划。


我当年生活在农村, 由于文化大革命, 高中毕业没有机会上大学。 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军人很吃香, 我就去当兵, 希望在部队提干进城。 这是我的第一个人生规划。 不过, 事与愿违, 没有这个才能和运气。 第一个人生规划以失败告终。 复员回农村, 碰上恢复高考。 这个时候社会潮流又倾向于上大学, 我又给自己制定人生的第二个规划。 争取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争取进大城市。 结果如愿以偿, 顺利考上大学, 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城市的国家研究单位。到那个时侯, 公派出国留学又变得很吃香, 是一个社会潮流。 我又根据这种境况, 给自己制定第三个人生规划, 尽量争取公费出国深造。 很明显, 这第三个人生规划是在第二个人生规划顺利完成后才能制定的。 而且, 当时的单位正好有这种机遇,可以提供留学经费, 只要英语过关和身体健康就行了。 我虽然听力很差, 还是花了几倍于正常人的努力, 学好英语, 顺利地拿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漂洋过海, 实现我的第三个人生规划。 顺利拿到博士后, 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在美国找一份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 我又给自己制定人生的第四个规划, 决定在美国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还是一个道理, 那就是第四个人生规划是在顺利完成第三个人生规划后才能提出来的。


我说这些, 并不是在显摆我的经历,而是说明人生的规划是应时制定的。 假如我现在是一个年轻学子的话, 我会给自己制定下列的人生规划。


第一, 学好一门外语。 第一选择是英语。 这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潮流是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 即使在国内, 也有外企, 懂得外文就比较有优势。 还有, 许多现代化产品都用外文说明书, 尤其是英文。


第二, 选好专业。 在我看来, 选好专业比选择大学更为重要。 大学的排名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 一般来说, 招聘单位是看专业的, 不是看那所大学。再说, 毕业后的待遇也因为专业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这要看当前的社会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趋势。 凭我的判断, 未来的世界离不开电脑和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 所以, IT 专业是首选项目之一。 当然, 在现在的中国, 选择管理学专业一定很有前途, 将来可以考公务员。 选择专业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才能特长, 绝不能乱来。


第三, 坚持体育锻炼。 年轻人的身体最重要。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 我们都需要一个健康正常的身体。 而且, 锻炼身体也是培养意志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是因为锻炼身体是很苦很累的, 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


第四, 勤奋好学。 不管在哪里,都要刻苦努力, 宁可多做牺牲, 不求回报, 敬业负责。 这是做人的根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576439.html

上一篇:中国必须进行经济建设的战略转型
下一篇:决定人生命运的五大制约因素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33 梁才 武夷山 陆俊茜 周真明 曾新林 王一华 屈林 刘光波 许洪光 左宋林 张宇 马仁锋 强涛 褚昭明 余国志 丁大勇 姜津 朱志敏 方琳浩 张亮生 崔全顺 朱新亮 司廷 科马俊 陈志刚 王春艳 周效华 guoyanghuawu lftkf anran123 yyfy105 ahsys jiangyaohui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