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那些开花的行道树(1) — 蓝花楹 精选

已有 26211 次阅读 2012-4-26 12:54 |个人分类:认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凤凰, 南美洲, 玻利维亚, 蓝紫色, 蓝花楹

图1:盛开的蓝花楹。仔细看每一朵花,可看到花瓣愈合成漏斗状。这是紫葳科的一个花形态特征,别于广义豆科的离瓣花(蝶形花冠)。
 
      盛开的兰花楹,就在莲花池畔的校场中路上。在繁忙的车流中,高大的蓝花楹静静地站在路旁,兀自地盛开着。放眼望去,一条街充满了淡雅、幽蓝的紫。忽然间,那些来往的车流和人流消失了,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一抹抹蓝紫色。
      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种植。蓝花楹的花期在四五月,与凤凰木的花期差不多,花型和叶子都很类似,有人将它们称之为“双影树”。开红花的凤凰木为“红影树”,蓝色花的蓝花楹为“蓝影树”。
      实际上,虽然两者的叶子很相似,皆具细细密密的小叶子形成的二回羽状复叶,但叶子的着生位置不一样,蓝花楹是对生叶(枝条上两枚叶子是成对着生);凤凰木为互生叶(枝条上临近的两片叶相互错开)。如果不开花的话,稍具有植物学知识的人,从这一点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是所谓的“秒杀性“特征。
      除叶子外,花形态特征也不一样。尽管花的颜色可以将两者相区别,但蓝花楹的花瓣基部愈合成漏斗状,与大家熟知的泡桐树的花差不多。而凤凰木的花瓣基部离生,构成大家熟知的香港紫荆花那样的花朵结构,即蝶形花冠。
      花开花落,蓝花楹和凤凰木枝繁叶茂,一眼看过去,两姊妹都舒展着细细密密的如羽毛一般的叶子时,又该如何辨别身份呢?这时,挂在枝头的果实就是一个”身份证“了。瞧,蓝花楹上,悬挂着一枚枚小圆饼状的果实,称作扁平状木质蒴果,里面藏着一粒粒带膜质翅的种子。反过来,看一下凤凰木,茂密的树叶里,吊着一条条长长的扁豆夹,就像大家熟知的刀豆一样,只不过刀豆是圆柱状;豆荚内的豆子光滑无膜质翅。
      如此说来,虽然如影相随,并称“双影花”或“姊妹花”,但蓝花楹和凤凰木却形似神散,貌合神离,并非“一家人”。这么一说,您肯定明白了,凤凰木属于广义豆科,蓝花楹则为紫葳科。正因为蓝花楹的叶子与凤凰木的一样,都为二回羽状复叶,所以其种加词mimosifolia的意思就是它具有像含羞草类植物的叶子。
      原产于南美洲的蓝花楹,如今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往往成片种植或作为行道树,构成声势浩大的风景线。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就种植了大量的蓝花楹,每当春天来临,整个城市变成了蓝色,故被称为“蓝花楹之城”。澳大利亚的圣诞节前,正是蓝花楹盛开的夏季。英国歌手Steve Tilson在澳大利亚遇到了美丽的蓝花楹,专门写了一首歌曲“Jacaranda”,收在2008年的专辑里。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等地,也种植蓝花楹。园艺中,多年种植的孤树,可形成一树如伞盖的景观;市政绿化中,成片或成行种植,则营造出一片蓝色的花海。在这些地区,蓝色的花潮还没结束,火红的凤凰木就开遍了大街小巷,蓝色或红色的花朵落满了一地,令人满心欢喜!
 

图2:不同光线下的蓝花楹

图3:昆明校场中路的蓝花楹街道

图4:接近蓝天的蓝花楹

图5:蓝花楹

图6:一树蓝花楹 
 
 
图7:澜沧江边五月的凤凰木。仔细观察,可见其叶子互生,花瓣离生,成蝶形花冠状,与蓝花楹相区别。
 
 
按:
      繁忙的都市,车来车往的大街上,除了车流和人流外,行道树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北方街道上常见的有杨树、柳树、榆树和槐树等等温带乡土树种。在南方,更多的是种类多样的乡土树种。
      在本系列博文中,博主将把身边开花的行道树一一为大家介绍,希望您在上班或上学路上或旅游途中,能欣赏到那一株株开花的树,它们或繁茂或热烈或淡雅,轻舞飞扬。


博物之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4526-563828.html

上一篇:植物的酸甜苦辣(2)- 甜菜
下一篇:那些开花的行道树(2)— 荷花玉兰
收藏 IP: 221.213.45.*| 热度|

31 陈湘明 马磊 张玉秀 鲁云霞 朱永青 李土荣 黄锦芳 刘全生 庄世宇 孙媛媛 王芳 徐耀 李学宽 严少华 戎可 刘全慧 余昕 沈晓雄 刘光银 梁红斌 卫军英 郭敬颖 孟津 刘进平 杨正瓴 anonymity crossludo ddsers zhangling mingshideqian biofans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