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研究所又在部署创新团队的组建。但是,团队究竟应该如何组建,特别是现在研究所限制不同学科人员交叉,以及强制和拉郎配的做法是否合适?抛开个人成见和政治目的。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创新团队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需要组建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应该如何建?
我们需要清楚,团队组建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这里指的创新,不是那些横向委托的生产性任务,那些任务常常用些教科书上现成的方法,解决一下实际问题,这不能叫创新,只能是技术服务。这里讲的创新常常是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创新,包括理论的突破或者技术的首创。去年获得美国医学界最高奖拉斯克奖的青蒿抗疟疾的发现,就是从大量的中草药中,发现了青蒿,再用低温提取的方法(用乙醚在60度温度条件下),获得了具有抗疟疾作用的活性成分。由于北大饶毅的努力,现在很清楚,青蒿抗疟疾的发现是一个团队的集体成果,屠呦呦在这其中贡献了最主要的低温提取的方法。因此,创新需要团队的力量。这个团队绝非像现在这样的依靠一个项目中几次会议就会有创新出现,需要大家紧密的合作,经常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不断调整实验的方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团队的组建一定要自愿组合,决不能拉郎配。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强制性地组成一个团队,团队内部成员彼此也不信任,何来交流与合作?何来有思想的火花及创新的发现?因此,现在研究所里那种强制性的拉郎配是非常好不可取,不会组建真正有活力、有产出的创新团队。
其次,科研创新需要学科交叉。为什么?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紧密,使得大量新的学科发展和壮大起来。美国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华裔教授庄小威就是用物理学的显微成像技术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完整地再现了病毒分子侵入细胞的全过程。这中间是她这个物理学出身的人与生物学家合作的结果。2011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就是物理学跨入天文学领域的最好的例子。现在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的蓝藻水华爆发之谜,就非常清楚地显示出蓝藻水华爆发,不仅仅是蓝藻生物学的问题,与风浪、光照、温度等物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突破与创新,更需要学科的交叉,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所现在强行限制团队组成必须相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完全违背了当今科学发展的潮流。
也许有人会疑惑,每个团队都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方向,避免发散或者同质化的竞争,不对吗?这虽然没有错,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依靠行政保护起来的某些研究方向,不让其他团队的人参与竞争,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一种行政措施,只能保护那些落后的,低层次的科研活动。对于高层次的科研活动,却是有害的。原因很简单,很有可能你设定了该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团队没有取得突破,而其他不是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团队,甚至不是本单位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都有可能。创新具有不可预知的特性,这决定了研究团队的方向,只能是粗略和宽泛的。同时,因为研究团队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组成,这样的研究方向常常是新学科诞生的萌芽。
可以预见,以后的科研活动会越来越以团队为单位,研究室的作用会逐步消失(实际上研究室从计划经济以来,就一直有定位模糊,功能作用非常有限的问题,其消失也是早晚的事情)。
科研有科研的规律,我们的管理工作所做的一切就是尊重这种规律,这样才会真正促进科研创新的出现。不然就是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