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与教学,是相伴我们做大学老师一生的两大工作。所谓教学的料与科研的料,无非是侧重点而已,每个老师都要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
有人天生是做老师的料,有人天生是做科研的料。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哪块料,需要实践检验,需要时间验证。
有人是因为教学遇到挫折,然后才从事科研,结果走向成功。我所知道一位教学考核比较糟糕的老师,他在全国排名60位左右的高校工作,后来实在待不下去,博士毕业后到一全国前10位的高校,很快教授、博导,行政领导,科研成果斐然。
有人是因为教学找到了乐趣,取得了成绩,然后集中精力忙教学。相比较科研而言,可能的感觉差一些。其实,高校需要这样的老师,我至今记得我的大学物理老师周卓微,课上得好,很受学生欢迎。
科研与教学同时很好的老师可能还是少数,也有可能某个老师由于教学太突出掩盖其科研成绩,或者科研太突出掩盖了教学的成绩。
现在很多高校将教师进行分级,如科研型、教学型、社会服务型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这样处理总体是对的,但是教学与科研考核本身是两个不可比的东西,如何保证公平呢?或者说,本身就无法比较,即使不公平谁会知道?
大学的胸怀、大学的气度就是包容,无论是教学较弱的老师还是科研较弱的老师,如果大学没有这种气度,自身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左右格局”。即使一个上课很差的老师,学生普遍感觉不好,我想也没有太大关系。第一,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无关大局。第二,逼着学生自学,现在大学很多课程,基本还是灌输式上课,本身就不科学。第三,至少让学生明白,在他周围,永远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培养他(她)的心智。
其实,没有一个老师不愿意把工作做好。
年轻博士、硕士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很多被老师了,因为就业不容易。如果自己语言表达较好,对教学也有热情,对未来要求不高,做老师也是不错的。但现在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比较重视科研,在对自己科研能力没有很好感觉的情况下,如果教学上面也没有很好的感觉,还是要慎重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5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