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唠天气,说环保
晚上休息之前,习惯性地看看第二天的天气。这也算是“未雨绸缪”的一个表现。北京的交通情况实在让人懊恼,早上的拥堵是必然的。如果是碰上糟糕的天气(下雨),那就会堵得一塌糊涂。因此,第二天若有事要准时到位,看到天气状况不妙,那么闹钟最好就要比平常早些时候响起了。
到中国天气网看到了下午六点钟发布的天气预报,15日夜间是雾,16日白天是阴天,但16日晚上是小雨。看完后,心里算是有了着落,虽然天气预报不一定完全准确。即便现在气象卫星的本领很大,各种气象预测模型也逐渐成熟,但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多端,凭借若干小时前的预报还是难以不出现偏差。再则,毕竟一个地区的范围比较广,我曾经与一个同在北京但不在一个区的朋友通电话,我这里大雨倾盆,而别处没有丝毫动静,这真是“十里不同天”啊。
在看天气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今天夜间的“雾”。这两天,科学网上讨论天气的博文比较热闹。YC姐写了一篇《蓝天白云对于我们只是传说》,博文中提到了一个字“霾”。百度可以知道,这也是一种气象现象。这个复杂的字,笔画多而且很容易念错,(mai, 二声),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用笔写过。印象中,在唱某首比较悲情歌曲的时候,唱到过“阴霾”。当时在卡拉OK厅也唱的怯怯的,唯恐唱错了字。
那么,这个“霾”与“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可以分辨开吗?请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项 |
雾 |
霾 (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
英文 |
Fog |
Haze |
含水量 |
达到90%以上 |
低于80% |
厚度 |
几十米到200米 |
1000~3000米 |
颜色 |
乳白色、青白色 |
黄色、橙灰色 |
边界 |
与周围边界清晰 |
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
主要成因 |
冷却,加湿,凝结核 |
气流扩散受阻、颗粒悬浮物多 |
(注:我对于雾和霾的厚度认识有些不清晰,请网友指教)
不管是雾还是霾,它们因为造成能见度下降,从而影响交通行驶,在这些天气情况下,外出行走或驾车要注意安全。因为能见度低,也常常造成航班延误,弄得旅客们焦躁不安。比如国航执行的能见度标准是起飞的能见度是600-800米,降落的能见度是800-1200米。再则,因为雾和霾中都含有对身体不利的固体颗粒物质,因此人们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最好佩戴干净的口罩,以免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有雾或霾的天气,自然会见不到蓝蓝的天空。大家知道,蓝天其实也是由大气中的微小粒子散射太阳光造成的。如果没有这些粒子形成的“瑞利散射”效应,也不会见到蓝天。但是如果空气中的微粒太多,那就容易形成雾或霾,直接遮住了我们的眼帘。
说到“蓝天”,记起吕兄写的博文《“蓝天”在哪里?》。的确,相比从前,我们见到蓝天的机会要少了很多,但在气象条件好的时候还是能见到的。据统计,2010年,北京的蓝天数达到了266天。
然而,保护环境还是我们非常紧迫的任务。曾经在广播上听到一则令人深省的公益广告。话说若干年后,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小朋友在做颜色搭配练习。
老师:“天是——”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灰的”
老师:“水是——”
小朋友们:“黑的。”
老师:“森林是——”
一个小朋友:“老师,森林是什么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