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先秦各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也即诸子九家了。
诸子百家的说法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司马迁此处的“百家”应当只是百人而已,并无太多的派别。
此处重点谈谈杂家。杂家的代表作是《管子》与《吕氏春秋》。比如,管子兼跨道、法两家。其他杂家也是横跨多家的人物。
“杂家”这称号,名声向来不太响亮,现在经常用于表示某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我想,一个社会,如果“专家满地走,杂家绕地行” 是不健全的,一统专家或沟通专家的杂家的份量与作用是不可小视的。采用一种简单化的比喻,“专家”由于专业分工所限,往往都戴着各自学科的有色眼镜,而统家或通家能够超脱专业藩篱,起一种联络或牵头作用。
我认为,将杂家直接称之为“统家”或“通家”,似乎大而无当,但称之为“兼家”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我心目的“兼家”应当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没有“专”的杂家,仍可以称之为杂家,而像钱学森这类学术精深、横跨多领域的人物属于“兼家”或“大家”层次。
由“杂家”想到了“杂志”,当今的学术杂志其实已是“专志”了。因此,“期刊”更适合于表述现实情形。“期刊”的“专业化”、“专志化”是发展的必然。
顺带谈几句“科普”。近年来,影视、小说等文艺形式逐渐去脸谱化、去“德普”化。“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大众”又岂是一个“科普”所能容纳的。我以为,科普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去“科普”化。面向全社会的书籍、特别是人文与科学结合的书籍,不少已体现了深度的思考与智慧,并不是一个“普”字所能概括。“科普”一词明显地带有扫盲色彩,有点像计划经济的产物。西方的“科普”类活动、书籍往往受到热捧。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时代偏好等对科学读物以及公众的科学水准都有显著的影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483188.html
上一篇:
新体(京韵)格律诗与成语四言诗下一篇:
影子人物西施——“西施”实无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