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科学家切忌:不要"危言耸听或信口开河"

已有 3836 次阅读 2008-11-24 12:23 |个人分类:科学散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为科学家,尤其是那些被人们敬重的大科学家,如院士、博士等人士,应该实事求是,以具有科学实验证据的事实来作公益性的宣传。切忌信口开河,危言耸听,不作认真调查研究,就到处乱发议论。

最近,大概是11月19日,某地广播电台有一段评论,据说南京来了一位中科院的什么院士.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前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生态平衡,国家号召节能减排,他认为人们呼吸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对大气有贡献,因而他提出建议说,政府应当向市民每人征收生态税20元/月,如此一说,舆论大哗。许多听众当即反应强烈,该评论员当天就发表了冷嘲热讽的评论说,..难道全民都要这么收税?这不是人头税吗?如此说来,居民所养的各种宠物(包括各种农村牲畜)是否都应当向政府交纳生态税?别的城市或地区又怎么收税?而当前如此严重的被污染空气为人们所呼吸,是否政府也应向民众发放生态奖励和补偿费?等等。类似的问题和质疑可就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更意味深长的讥讽是,评论讲到"古代有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的典故"。意指该中科院院士是否是“真院士”?还是"冒牌货"? 这不能不令人怀疑。

笔者讲述这段时事,决非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事。当今,无论是广播电视或网上传媒,到处都有行骗的人和事,也不泛有一些科学骗子,他们打着宣传科学的晃子,在社会上招摇撞骗。但我相信,此院士既然是由某地方或单位邀请作科普报告,其本人的身份一定不会是假的。不过其言论确有偏颇或不当之处。至少在气象科学界,包括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所召开的历次气候变化或环境变化大小会议上都尚未听说人类身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危害到大气温室效应。一般说来,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所涉及的“节能减排”是指各国各地的工业排放和污染而言,当然,关于气候变暖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大力宣传,一般公众也渐渐了解到一些科学常识,如“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等气候术语,但其真正的内涵也并非那么简单,而是相当复杂的科学问题,至今这些问题都属于国内外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乃至地球科学界的前沿课题。这位院士的专业方向是否与此相近,姑且不论。但据笔者所知,就温室微量气体及其排放来说,并非仅有二氧化碳一种,而是有多种,如通常所说的沼气即甲烷(CH4)也是十分重要的微量气体之一。这里更有一个复杂化的问题就是,在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大气成分本身与大气的气候状况具有很强的反馈效应,也与整个气候系统的各子系统例如,海洋,水域、植被、土壤等等,都具有相互反馈的效应。此外,大气又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粘性流体,怎么只能就某个城市或地区来谈论这一问题呢?这位大专家恐怕确有“信口开河”之嫌。笔者在此并不想对有关“全球碳循环”等科学问题展开讨论,而仅就这位院士的言论作一番联想和感言。

  联想一,科学骗子往往并非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他们常常冠以某某教授或某某博士的名声,为商家大做广告,或卖药和医疗保健品,例如,你打开收音机,几乎在任何黄金时段都能听到这些人的说教。我常常想,这些人“口若悬河”的教学,满口的科学名词和术语,却为何不去应聘为正牌大学的教授或到科学研究机构担当一名研究员呢?

  联想二,商家的广告,尤其是人们日常用品如食品药品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广告,往往都有一句共同的台词:“据专家论证。。。”,云云。到底是真专家还使假专家固然不得而知,即使是真专家,其言论是否“实事求是”?或有某种利益驱动所致的虚假论证,都令人费解。之所以有如上联想,可举一例为旁证:记得是去年,在互联网上有网友提起1958年大跃进前夕,有位学术权威曾说道,目前农作物所利用的太阳光能量,仅仅是其一部分,还有很多未能利用,于是这就成为当年某些最高层领导号召农村大跃进,将水稻、小麦田密植高产/增产的“科学理论依据”。不管此位权威是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动机下讲了这一有关科学的事实,其社会后果却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感言之一,中国人是极其聪明能干的,这已为千百年来的事实所证明,然而,中国人往往又有很不好的习惯,例如,耍小聪明,通常所说的“才不正用”,对于“歪门邪道”往往一学就会,且有所发展。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的事情累见不鲜、层出不穷,就是典型例证。

  感言之二,不正当竞争,似乎已成为社会通病,即以科学界而言,往往压制不同见解的事儿,时有发生。例如所谓主流科学,往往压制非主流科学的发展,官办科学常常压制民办科学,等等,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不应有的现象,因为它必定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和任何公共事物一样,科学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00-48122.html

上一篇:气候模拟难以逾越的障碍---不确定性(2)
下一篇:钱钟书笔下的“笨驴”与“真正知识分子”的追求
收藏 IP: .*| 热度|

2 杨学祥 刘玉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