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一位教授的痛和爱——徐葆耕教授《清华精神生态史》试读

已有 4222 次阅读 2011-6-19 21:42 |个人分类:书海一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位教授的痛和爱
——徐葆耕教授《清华精神生态史》试读
 
  蓝劲松
 
        《清华精神生态史》是徐葆耕教授的遗著,2011年4月出版,近日购得方一睹为快。虽说徐教授离开多时,但一书在手,依然可以如坐春风,“促膝聊天”——虽然我从无这种实际体验。
    大凡一所大学的校史多是校方所为,正统有余而个性不足。《清华精神生态史》不是一本正史,因此语言灵动,个性鲜明。窃以为,这是徐教授对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忧思与解读之作,也是作者对清华校史与个人历史的或痛或爱的反思结晶。
      作者“自序”点明了该书主题“大学精神的梦想”。大学精神是什么? 对此校方可以有总结,但实际上从来不会有定论。因为大学在发展,大学精神也在演进。况且每一个校友对母校的感受不同,收获不同,因此总结也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精神”,因为在作者看来,“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更深层地说,就是民族精神的失落”。(自序,P14)
    不过,相对作者叙述的“49前”精神,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切身感受的“49后”精神。作者的一些总结值得注意:  
 
    —— 一个社会就像一只巨大的香炉,它必须有三只脚——执政党、群众和不同意见的批评者;两只脚的香炉必然翻倒。(P184)
      —— 大学里唯一的权威应该是“科学”。真理在谁手里最终决定鹿死谁手。当有人气势汹汹地质问你“站在哪一边?”的时候,我们应该反问:“真理在哪一边”?一个大学如果失去了科学精神,就丧失了大学的基本品格,就没有资格被称为大学,哪怕它有多少“大师”,取得了多少“惊人的成果”。(P185)
      —— 从根本上说,国家的治理除了需要大批执行中央统一意见的知识分子之外,还需要一批持不同意见者。两者相反相成,才能少犯错误。(P189)
      —— “文化大革命”留给清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听话出活”论的破产。(P217
 
   《清华精神生态史》对清华的部分传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但由于这是一本没有完稿的“精神史”,属于“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给人的启发和思考也多。不过浅见以为,大学理念(包括精神)转化为现实有四条路径或“要项”——法制、伦理、战略、政策,所以寄望清华的是能够有学人结合清华校内外、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进一步写出《清华制度生态史》、《清华战略生态史》,这样就进一步拓展到“形而中”或者“形而下”的部分,从而对清华——乃至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提供多角度的具体经验教训,或者历史反思。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9131-457090.html

上一篇:故乡:可供思念,可以亲近,但要适当拉开距离
下一篇:西湖申遗
收藏 IP: 60.12.143.*| 热度|

8 卓晴 蔣勁松 罗帆 唐小卿 禹荣明 赵金丽 张海权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