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rose

博文

也谈大师效应

已有 4733 次阅读 2008-10-27 20:01 |个人分类:信笔小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所谓大师,当然是指学术水平高超而人格魅力高尚的人,他们的存在,能感染一片人奋进,能号召无数人来学习,一个学校只要拥有过一位大师,它的荣耀和光环是永久的,它的优良传统也势必一代代相传。
        只可惜现在的大师几乎先后作古,所剩无几了。仅06年而言,爱新觉罗.启功、陈省身、黄昆先后去世。启功先生去世时,京师广场成了悲痛的海洋,我呆看那灵堂的满堂挽联,顿感失落;陈省身先生去世时,南开也是泪水满天飞,室友是南开人,也曾痛哭了两天;黄昆先生去世时,整个物理学界都为失去这么一个优秀而朴实的物理学前辈而伤心。这就是大师的力量,有大师的存在,那种感觉就是——有了主心骨,有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雷锋学了几十年,如今仍然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仍然值得提倡。在水一方,感动一方,这就是大师的力量!
        大师带来的效应是很明显的,一个学生来不来这个学校很可能因为哪里有没有大师决定。巴金在上戏时,余秋雨去了那里,结果他也成了一代学者。北大和清华历来人才辈出,大师更是层出不穷,正是大师的力量,让优秀的学生不断吸引过来。我们北师大也有启功、钟敬文、白寿彝、黄祖洽、王梓坤、秦大河等等。
        大师的效应重在“范”字。我觉得我们北师大校训最能代表,那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里的“范”,就是前面说的“榜样的力量”。我相信,作为大师,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没有资格称之为大师。
         如今,像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院士都是靠资历靠关系上的,他们上了院士之后,自以为“功成名就”,就不再搞学术,转身权术。如果有能力成为国家高层领导,而且的确能领袖群伦的话,那无可厚非。例如周光召先生、路甬祥先生、韩启德先生等,就是从政科学家的优秀典范。但是如果从政只是为了权术,为了满足虚荣心,为了压制别人,那就成了悲剧。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天天都在发生。如今,不少院士不认真做科研,而是牟取金钱和权力,甚至成了“学霸”。学霸们压制着年轻人,使新的学术思想难以自由地发展,使学术发展成了畸形,使国家科学成了冠冕堂皇的皇帝新衣,而旁边的小孩也大气不敢喘一个。
        所以,大学的传统渐渐在大师的陨落中消失殆尽。大师的正面效应消失了……
初生牛犊的大学生,面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大师”,加上年轻的激情和冲动,踏上了大师的负面效应阴影里。
        大师的负面效应,在于“例”。那就是,大师给了你一个例子在那里,于是,你就以为,来到了这个大学,自己也可能成为那个例子。
         即使不说大师罢,就是成功人士的例子,就足以影响不少年轻的孩子了。比如这些年,IT行业很火爆,没读完中学的比尔.盖茨也能暴富,于是大伙纷纷决定中途辍学去创业,也就有了网易、新浪、金山这些公司,一时间这些家伙跑到各个高校宣讲。于是创业的热潮一浪高一浪,拍拍胸脯就上了,结果无数人一败涂地,进了监狱。
         要知道,那些成功的例子,不过是极少数的典型,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而人们往往看到别人成功了就冲动,结果输了还不知道怎么输的,这有点想赌场里的赌徒,只知道乱押宝,可又能几次中奖?
        大师的负面效应正是如此,很多人看到大师就在身边,或者大师“不过如此”,或者羡慕大师“风光无限”,而看不到大师背后的辛酸汗水。于是,大伙就颇以为自己也能成为大师,或者也肯定“了不起”!这正是无知的悲哀!
就这样,许多盲目的崇拜者和效仿者上阵了,结果可想而知。稀里哗啦,难留下个别幸存者。
       或者变成了盲目的自大者,以为来自名校,何等地了不起。出去之后,一切都看不上眼,什么工作都不愿意做。结果只能“怀才不遇”,落魄的一塌糊涂。这就是社会就业“饱和”的原因!扩招虽然不好,但是就业问题多数不是扩招引起的,而是学生自己的心气太高的缘故。
         可见,大师的负面效应也很严重。需要引起注意。
          个人觉得,大师的判定和用途,需要审慎。大师是一副良药,可良药苦口,而且是药三分毒。只有充分发挥真正的大师的正面效应,社会的学问风气才能不再衰败。偌大的中国,平静的书桌,还是多几张的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926-44343.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安全感
下一篇:[水煮物理]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收藏 IP: .*| 热度|

1 twxz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