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很早就告诉了我们,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在于Man, not buildings。“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关键在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和聚集。没有培养大师的能力、没有大师成长的土壤、没有汇聚大师的环境,不管是一流还是二流,一切都只是妄谈!
近几年,由原民国时期的大学出来的世界级大师频繁地离我们而去,在现时的中国,大师似乎已经成了不可再生的稀缺之物!民国大学用短短的20-30年的时间,就培养了一大批足以让新中国啃数十年老本的大师级人才。可是,新中国的大学呢?扳着手指头数数,60年的新中国高等教育真的是太失败了,竟然数不出几个可以与源自民国大学的众大师们比肩的世界级人才。在我孤陋寡闻、浅薄无知的记忆里,出自新中国高校、且能货真价实地得到全民公认的世界级大师,似乎一个都没有。
大师,正在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而去!就在一周前,大师又少了一个!
在这个无心培养、也无力培养大师的时代,偏偏有那么一群无畏的人天天在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他们看来,砸几叠钞票、建几栋新楼、买几台新仪器、再引几个新人,创建一流的活儿就全齐了。如果这样就能创建一流大学,温州那边钱多得发烧的暴发户们肯定会合伙来炒“大学”而不是去炒“楼盘”了。
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在哪里?钱学森问总理:“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钱老是睿智的,以问代答给出了中国科教的出路——自己培养出世界级大师。这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的核心标准,无疑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真正出路。我们要反思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北大、清华在人才培养上为什么比现在更为成功?这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如今,由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先驱根据教育独立的理念构建起来的中国大学精神已经消失怡尽了。目前国内的大学,轻精神、重外在,拿来主义、实用主义主导了全部,一切“以美国为榜样,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中心”,但一流之门仍然可望而不可及。不管国外的民间机构是否将你排进前50,也不管你是否为了免去挥霍纳税人血汗钱的负疚感而如何竭尽所能地忽悠大众,说一千,道一万,判断一流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当学生和青年学者能自由地感受到大学的精神氛围、并能充分享受内化的大学精神气质的时候,也就到了“一流”来敲中国大学之门的时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