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盲籍工闹笑话,错将虞美人当罂粟打抱不平了。
说起《虞美人》,钩起的是南唐李煜的伤心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当皇帝不行,写颓废词倒不错。)
趁机,补充一下常识吧。以下资料来自www.sunature.com
虞美人,这是一种美丽而富于传奇的花。
传说中她是霸王项羽的宠妃虞薇,即虞姬的化身。
这段很凄美的传说就是世人皆知的霸王别姬的故事。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项羽从垓下南驰渡淮,经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县临淮关东)到达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受田夫陈铎欺骗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上,打了一场遭遇战。根据《九域志》记载:“阴陵城,项羽迷道于此,盖虞姬死所。”虞姬就是在这场混战中自尽。项羽来不及带着爱姬尸体,只好怀揣姬首,一口气跑到东城西边四聩山,喘气未定又被追兵包围,号称“万人敌”霸王,“自度不得脱”,无奈何,只得埋了姬首泣别,挥兵决死战,斩将夺旗,突围而去。所以《太平寰宇记》有:“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的记载。
据当地历代相传:项羽自阴陵南逃时身负姬首,悲万分,喑哑叱咤,怒发冲冠,左剑右戟,大显神威,马踏箭射,所向披靡。一日九战,血染战袍,虞姬首血与项羽伤血溶在一起,从北向南淌下七滩鲜血,后来长出七个小土包,后人称“七星照月伴美人”。恶战一场以后,项羽被迫退回山顶,他把二十八骑布成方阵,四队四向准备四面突围,为了不使爱姬首级落入敌手,项羽匆忙用剑挖出个小坑,割下袍襟,缠好姬首,边泣边埋。这座虞姬墓也被后人称为虞姬墩。
后来虞姬墓长成三角状的坟,墓上生长一种不知名的草,叶子对称出生,每茎两节,越长越高,叶子一出来就是红色,娇媚可爱,茎软叶长,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煞是好看。当地传言,这是虞姬精诚所化,给它起个美丽的名字,叫虞美人草。冯梦龙诗云:“陈平逃去范增亡,独有虞兮伴剑芒。喑哑有灵须讼帝,急将舞草变鸳鸯。”
此外,在希腊神话中,主管农耕的女神得墨忒耳在寻找被冥王抢走的爱女时,会用虞美人花来冲淡孤寂的心。因而,安慰自然就成了虞美人的花语。
这种被赋于凄美色彩的植物的确有着美人的味道。
花未开时,蛋圆形的花蕾上包着两片绿色白边的萼片,低垂独生于细长直立的花梗上,似低头沉思的少女;待花蕾绽放,萼片脱落时,她便脱颖而出:弯着的身子直立起来,向上的花朵上4片薄薄的花瓣质薄如绫,光洁似绸,轻盈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虽无风亦似自摇,风动时更是飘然欲飞,原来弯曲柔弱的花枝,也挺直了撑起了花朵,变得婷婷玉立。其姿态葱秀,袅袅娉娉,因风飞舞,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
因她与罂粟同属,又美得令人窒息,看到她,我脑子里反应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红颜祸水”!唉,哪儿跟哪儿啊……
虞美人,别名丽春花、赛牡丹、雏罂粟、锦被花、百般妖、丛兰花、舞草、蝴蝶满园春等;学名是Papaver rhoeas L. ,英文名是Corn poppy,Red poppy 。
罂粟科罂粟属。1~2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欧、亚大陆温带,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在我国也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
虞美人株高40~60cm,分枝细弱,被短硬毛。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具粗锯齿。花单生,有长梗,未开放时下垂,花瓣4枚,近圆形,花径约5~6cm,花色丰富。蒴果杯形,种子肾形,千粒重0.33克,寿命3~5年。
虞美人耐寒,怕暑热,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不耐移栽,能自播。花期5~6月。
虞美人有复色、间色、重瓣和复瓣等品种。同属相近种有冰岛罂粟(P.nudicaule)和近东罂粟(P.orientale)。冰岛罂粟为多年生草本,丛生。叶基生,羽裂或半裂。花单生于无叶的花葶上,深黄或白色。原产极地。近东罂粟属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身被白毛。叶羽状深裂,花猩红色,基部有紫黑色斑。原产伊朗至地中海。
虞美人和罂粟同属一科,从外形上看,虞美人和罂粟很相似,但实际上区别却非常大。虞美人的全株被毛,果实较小;而罂粟花植物体光滑无毛,果实较大。
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说到虞美人,可能除了这种美丽的花儿之外,还能让人想起古人的诗词。
《虞美人》作为一个词牌广为流传。
词牌《虞美人》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巫山十二 峰》、《忆柳曲》、《一江春水》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