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
【2010级 学生作业】
站在2010年的尾巴上,回首往事,有着说不出的感慨,或许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吧,似乎自己的经历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阴差阳错或者是命中注定,有必然又有偶然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不去后悔什么,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有勇气地走下去,还是毛主席说得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不知不觉已然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生活近一学期了,新鲜的气息,新鲜的理念,新鲜的一切的一切,让我受益匪浅。原先固有的对物理的观念已如抽丝剥茧般褪去。
还记得自己初中二年级第一次学物理这门课,手里捧着一本崭新的物理书,感觉就如看自己喜欢的女生,既激动又紧张。在我小的时候我就比较喜欢看科普著作以及动画片,记忆最深的一本书是《科学探索记》,最深的一部动画是《海尔兄弟》,里面有着丰富的令人着迷的科学知识,可以说那段时间我的魂儿都被勾走了。如今在我面前已然出现了通向科学殿堂的大门,怎能不令人神往?
我怀揣着极大地兴趣,就像一个饥民看到了一桌饕餮盛宴,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之中,回想当时学物理是蛮开心的,懂得一些基本道理就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尤其是那种能理解某一现象的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是让人欢快与激动。随着学业的进行,自己也越来越被成绩所累,追求高分,高分,没有高分就没有发言权,老师恨不得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到你的脑子里,同学们恨不得能把所有的物理题目都镌刻在内心里。渐渐地,我似乎也在随波逐流,“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醴”,每天都在不停地学物理,心里想的是多做一些题,多考一些分,已然淡去了对物理原本的兴趣。之后的初中学习,物理对我来说只是一门功课,一门可以拿到不错分数的功课。它没有繁琐的计算,没有过于抽象的分析,只要平时死记一些原理,硬背一些解释,多做做参考资料,你就可以成为物理上的大牛。物理,没什么难的,难的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当时的感觉就是物理就像是一门文科,靠一些记忆和基本的理解就可以获取高分。
到了高中,物理似乎变了,变得复杂而繁琐。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公式,画着大大小小的图形,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记住他们并把他们正确地应用到解题中去。在这儿,你可以不知道公式的推导,你可以不了解当时的发现背景,但你一定要想方设法集中一切力量把公式记牢,然后抓耳挠腮地应用到题目中去。为了熟练地应用,习题集有了一本又一本,学校印发的试卷是一张又一张。这时的你去学习物理,可以说是完全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断地强化记忆,重复训练,让你睁眼闭眼都是什么牛顿定律与洛伦兹力。当时感到物理真的是有些枯燥,大量的计算,繁琐的分析,机械地运用,实在让我把握不住物理这门学科本应有的满是激情的脉搏。对待物理课也是越来越被动,感觉物理好像就是一门各种公式叠加,缺少趣味,高深枯燥的学科。只要你能知道尽可能多的公式,掌握尽可能多的解题技巧就可以了。所以当时我并没有参加物理竞赛转而从事化学竞赛了。 相比较而言,我感觉化学没有过于繁琐抽象的数值计算,更多的是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但是整体而言,由于我从小受到科学氛围的熏染,仍然对理科比较感兴趣,虽然在现实的学习中我遭遇了无所适从,甚至瞠目结舌的境遇,我还是把对物理化学兴趣的种子埋在心底。
高三的我由于成绩还不错,就被推荐去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我深知在理科中,我的物理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考前一个月就拼命地突击,捧着物理竞赛课本和往年的自主招生的习题集,坚信着这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千古流传的经验,打起拼命三郎的精神,一路高歌猛进。本以为凭着考前我对物理爱得“深沉”的坚定态度,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可是我错了,你爱的人一般伤你最深,在自招的各科成绩中,唯独物理失误最大,十分的差距扼杀了让我上中国最好大学的心愿。当时的我可以说是万念俱灰,只想好好哭一场,当时的我对自己的物理学习可以说是彻底地失望了,我不是解决高难物理题目的料,我不是这块料,当时我的潜意识里就是这一基本的论断,甚至有了对物理的恐惧症。
战战兢兢地考完了高考,本希望会在高考中燃气希望,但是事与愿违,高考再次失利,虽然不是一塌糊涂,但与自己的期望,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期望相差较大。看着手里这一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不禁感慨这可如何是好,难道命运就真的想让我真实体验一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全过程吗?
回想当时真的很迷茫,突然感到前途暗淡了许多,虽然南京大学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但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我和爸拿着南京大学的专业一览表,想挑一门能适合自己的学科。记得当时初选的专业是“天文学”“物理学类”“化学类”“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类”“材料科学类”,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和“自动化”。专业选择毕竟是人生的大事,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跑去学校咨询老师,每每当我咨询到物理学等基础学科时,他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学这个你以后出来干什么?”我当时被问得哑口无言。老师大都建议我选择工科或是经济类的,以便日后好就业,当汹涌的失业大潮来临的时候,不会让自己挨饿。我继而又咨询了南大的学长,向他们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还有招生老师……最后,我终于得到了结论,能让你不虚此生的才是好专业。临填志愿的几天,我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了很久,我的人生,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最终何去何从,难道我现在选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喂饱自己,养活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做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吗?不,我不想,虽然《落花生》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我并不想伟大与体面,只希望让生命在自己内心梦想的指引下,能放出最璀璨的焰火。科学,科学,在科学中实现自我的价值,甚至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研究。虽然在这实用至上的社会,理科备受冷落,但我坚信基础学科的生命力会比任何工科,比经济都会更长久。我的一生可以一直探索,不断的追问,在科学的殿堂中纵横驰骋,我不会在职场上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工作,只为了养家糊口。我不会在官场尔虞我诈表里不一,只为了贪名图利。我不会在商场上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只为了能荣华富贵。我只想自己避开喧嚣的社会,略去纸醉金迷与灯红酒绿,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推动人类进程的科学事业上来,无怨无悔。当时我也想到了,在自主招生之后做的一次关于自身测试的结果——我是一个研究型的人,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投身科学,学习理科。
那时之所以选择物理,有多种因素在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有着追问世间万物的兴趣和勇气,同时感觉到物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有很多的学科是从物理学中衍生出来的,还有一点就是前面已提到的自主招生的事,让我铭刻一生。总之,最终我在专业的第一意向中填了它。
志愿填报结束后,我无意中得知南京大学的物理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这也正契合我意,快哉!快哉!准备在南京大学摩拳擦掌大干一场。
总体来说在南京大学的生活还是挺顺心的,没有太大的波澜。唯一让我遗憾的事就是,由于高考分数的客观原因,没有取得匡亚明学院的入选资格,让我好生郁闷了几天。不过,紧接着就被军训的繁忙冲刷掉了,毕竟未来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南大的住宿条件绝对是一流的,设施都几乎是新的,最主要的还有空调,就算是对初次离家孩子的一种安慰吧。南大的建筑新颖别致,又透露着成熟稳重的气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校园里没有参天大树,没有优雅的园林,给人一种突兀之感,远没有鼓楼校区那种浓厚的人文底蕴。不过我相信百年之后的南大一定是树木成林,人才济济。
初来南大的一个月里,每天还是挺忙的,自己认为参加了几个比较有意义的社团,比如物理学院的辩论队、足球队和支点杂志社的记者部。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为了一个辩题苦思冥想,分析逻辑,找出漏洞;又有时候为了足球新生赛而牺牲休息时间加紧练习,赛出风采;还有时候为了提前准备对教授的采访而反复讨论,尽善尽美。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我们采访的熊诗杰教授,在和他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不管是人生上还是学术上,都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此感谢熊诗杰教授对我们的关心,感谢他对我们大一新生的帮助和激励!
作为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在这半学期里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全新的理念。讲座如云,名师荟萃,这些新鲜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我自身固有狭隘的思想。在这里我听到了精彩的讲座,也见到了众多名流,比如欧阳自远先生、赵令欢先生,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con Ciechanover和李俊老师等等。听他们的讲座确实是一种思想的洗礼,那种心灵间的共鸣,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比如Aarcon的“Do it ,do it,don't get stuck." "Happy in what you do,do what you like to do" 还有李俊老师的“Originality originates from the origin.”“原创者可以犯最大的错误。”等等,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让人如梦方醒。我还想再谈谈李俊老师,他说,如果你想在理论物理上有极高的建树,那么你必须把握住22—27岁这段时期,因为这是你创新的黄金时期。为此,你要在次之前把该专业核心课的知识掌握,也就意味着你要在大二时能达到甚至超过大四的水平。他还说过真正科学家的三大主要特征是 Reason Objective 和Logic,如果你没有这三种基本特征,可以说你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现在想想确实如此,作为一名理科生学习先人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最为总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要培养自己上述的三种特征,这样你才能“原创”,才能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而不是蜷缩在一个小地方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他还特别强调,作为一名学物理的学生,你一定要有这三种特质,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哲学功底。他的这些言论,确是我这样来自小城市的孩子以前所不能听到的,我也更不从认识到一名物理学家还应该有如此广阔的内涵。
在此,最不能忘说的是我的力学老师——张若筠,今天是和她在一起的最后一堂课,心里不由地有些感伤,真希望张老师还能继续带着我们这些孩童在物理的海洋中玩得尽兴。还记得当初犹豫不决是否该选张若筠老师的力学课,现在我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她带给我们的不是众多的力学原理、公式,而是物理学家的思维,可以这样说,她在教我们如何在物理中找到乐趣,如何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在前两节课中,她就给我们讲了很多“题外话”,关于人才、人生观、价值观的,当然少不了有关物理学的认识与看法。她说我们来到南大是“做”物理而不是“读”物理。确实很精炼,想一想在大学之前,我们对物理的学习,确实只是停留在能“读”懂课本,“读”懂公式的基础上,对于课本之外的事情,概不过问,我们的思维完全被应试教育束缚住了,钻研难题可能是大内高手,但是一旦让你去独立完成一个课题,恐怕就捉襟见肘了,完成的质量就可想而知。张老师鼓励我们去看“原著”而少去甚至不去看“编著”,只有原著里才有探索科学的思维痕迹,才留有他们的思辨与逻辑,只有这些才能培养你的思维。在以后的课上,张老师一直在带领我们玩,教我们如何才能把物理玩得有趣,她总是鼓励我们去独立研究,去自己推导基本的公式与定理。在她一节节生动的课上,我确实重又感到了物理迷人的魅力,以及隐藏在物理公式背后那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思维方式,这真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得给我们布置课题,让我们去独立地完成。在课题中,我确实初尝了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酸甜苦辣。记得自己为了完成单摆的课题,硬是在家闭门做了两天的单摆实验,还记得为了完成期末关于月球的论文,我在图书馆里手不停笔地写了七个小时,中间竟然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确实做课题,真的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让你在混沌中依靠你的直觉、你的思维、你的理解去寻找方向。当你历经苦难终于看到曙光的时候,说真的,抱头痛哭喜极而泣确实一点也不为过。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想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真的很感谢张老师,感谢她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做课题的平台,让我们牛刀小试,初尝搞科研的滋味。它带给我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替代的。
来了南大,我才认识到真正的物理。我才了解自己以前所学的物理几乎可以说是“伪物理”,是没有思想的空壳炮弹。物理是鲜活的,是简洁的,是有大美的。物理学家不是书呆子,不是只知道死啃书本,拼命做题的贫人,而是半个数学家加半个哲学家,虽然有点不太恰当,但也正说明了,搞物理的,理科知识咱不弱,文化素养咱也强。这才是一个物理人活生生的写照。
我将谨记大师的教诲,尤其是李俊老师的精辟言论和张若筠老师的谆谆引导,让他们伴随我的物理学家之路,伴随终生。至此,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在大学做的一份生涯规划,现摘录如下:
大学四年及生涯规划
大学一年级:
稳扎稳打学好基础学科,物理与数学的基础知识尤其要夯实,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自主去探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利用好图书馆这极为重要的资源库。
扩大英语的词汇量,为日后出国打好基础。
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与人交流、社会交往、团结协作等的能力。
大学二年级:
继续坚持不懈夯实基础知识,更强调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质疑与创新能力,参加南京大学的“创新计划”,为日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做准备。
多去实验室,利用学校先进的实验设备,培养自己的动手与思考能力
扩大英语词汇量,学习GRE单词,在大二时通过GRE考试
积极与学长、教授沟通,更多地了解目前以及未来的关于学习方向、出国、科研等的形势与状况。
大学三年级:
基本掌握本科阶段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广泛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化学,为以后做一名出色交叉型学科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托福/雅思考试,为去美国等能源与材料方面技术发达的国家而准备。
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型项目,为拿到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而努力。
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争取在本科阶段获得一项自己的发明专利,有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
大学四年级:
积累科学研究经验,准备出国申请材料。
出国读研:
前往在能源、材料领域技术发达的国家深造,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国外名师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跟随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并能学有所长。等到时机成熟,学有所成的时候,回到祖国,用自己的学识去回报国家,为祖国的科学研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本目标:成为一名在能源与材料领域出色的科研人才。
最高目标:成为在能源与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并极大推动国内外的科学进程。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物理学史这门课程。起初,在选课的时候我并不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认为这只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但是迫于学分,还是选了它,不过从目前来看,我还是庆幸自己选到了这门课。
这不是一门只教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史学课,而是生动有趣的。在这,我们能了解到名师巨匠探索科学的经历,就像是在和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科学家们在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在困境中的呼声,分享他们在辉煌中的欢乐。除了能走进这些科学大家,了解他们之外,我认为,对我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典力学的建立,热力学的建立,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光学的建立,以及后来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建立,无一不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次伟大的解放,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群科学家为之献身,都有无数的思想火花在次碰撞,这些壮观的场景怎能令人不心动呢?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从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把握到物理学的脉搏,了解到它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将为以后的物理学的发展提供极大地借鉴作用,同时大量前辈的思想精髓也可以为后人提供及其强大的智慧资源库,让我们能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物理学史这门课也有一些瑕疵,可能是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理解了每个章节的内容,缺少整体的认识与把握。就像现在物理学上追求的大统一场理论那样,我们缺少的是如何才能把浩浩荡荡的物理学发展史有机地融合起来,我们怎样才能从其中提取到蕴含美与简洁的物理学思想。或许这也可能正是我们这些学生真正要做的后续工作。
至此,我任自己的思绪流淌,毕竟在南大的这半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触,太多太多的启发,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故洋洋洒洒写了此文,并以此来铭记我的大学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