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ong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39)--文科生眼中的物理之二

已有 4653 次阅读 2010-12-29 08:20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物理

我的物理 我的大学

     “让我们抚去岁月的尘埃,掀开历史的画卷,踏着前人的足迹,回顾物理学的发展。”

        这是教科书前言的第一段话。感谢编者,以诗般的语言,预先向我展示了物理温柔的一面。印象中的物理,总是刚强的,太过干净利落,而我期待了解它的缠绵婉约,这是藏在转换思维方式的目的下的小小私心。我相信,和物理最初的相遇,这个学期的重逢,都不是偶然,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大学。

      初识物理,是在初二的时候。它同样以应试教育的工具的面目出现,对我来说,不过又是一门计入中考总分的学科而已。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学得很认真。渐渐地,就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初中的物理是比较容易的,总是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出一些物理学原理。每当书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验证,我都特别的兴奋,总算体会到了点学习的实际意义。我开始期待微秃的物理老头儿夹着书大摇大摆地晃进教室,也不再惧怕他那敲的砰砰响的教尺,固执地为自己的奇思妙想做着辩护。初中的物理学习华丽丽地以一份满分卷子喜剧收场,自然地,开始期待高中物理。

        据前辈们的经验,到高中,物理将会展露它残酷的一面。我没放在心上,评价这种事,像小马过河,自己的认识才适合自己。我的高中,一向以自学精神出名。书上不痛不痒的例题和一周八十分钟的教师点拨,让我在物理学习上不再那么顺利。即使如此,潜意识里,我还是跟自己说,我会和它相处愉快的。很可惜,最终我选择了文科。如果在物理上我得不到我预设的成绩,我觉得是对它的一种辜负,索性就此止步。

        物理有一种简单的美,那是一种令我难以忘怀的力量。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物理学是直白清楚的,若是弄不明白,问题定不在它。

        开学选课时,要说是鬼使神差,还不如说是命中注定,我跨院系选了这门课,终究是不甘心缘分就此了结。如我所料,这门课妙趣横生。穿插着生动的人物故事,讲述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记得讲绪论的那部分时,老师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原理如此简单,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却如此纷繁复杂。这不就是具象跟抽象的问题吗?结果证明我这个习惯文科思维的脑袋需要转换一下运作方式了。有点郁闷又有点开心,这才是物理嘛。那一瞬间,我觉得思维空间霎时开阔了许多。于是,每个礼拜,我一门外汉就乐滋滋地挤着来上课了。显然,物理学史上的很多发现和著名人物我都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过,这门课正好给了我了解的机会。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还是叶子。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每一项成就都来之不易。而物理学这片叶子,因得它的个性而大放异彩。在我看来,这里没有只属于自己的荣耀。不管是力学,光学还是其它领域,知识能够穿越时空界限在某点某时汇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就一个伟大的思想,然后继续发展。整个历程充满了曲折,矛盾,斗争,但从未间断,发展至今。科学家们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谁了解牛顿其实心胸狭隘善用手段?历史在意的更多的是丰功伟绩。而性格迥异的海森堡和波利竟是至交,这也不免令人费解。简明物理学史,不简简单单只是物理。

         这本教科书编得非常好,深入浅出,简洁明快。我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有原则但不死板,不动声色的幽默是我最欣赏的。同学的表现也令我吃惊。他们对于老师问题的回答,总让我耳目一新,思维非常活跃。上周互换角色的环节进行的也很成功。之前以为理科同学在表现能力上可能会略输于文科生,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讲得很棒!这门课,很好。

       这学期结束,大概真是要跟物理说再见了。和物理学院的学生相比,物理在我的学习中只是昙花一现。想到一堆的英文汉语文法句法,还真是舍不得放手。这个学期很短,还没有准备好,却已接近尾声。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一度把自己搞的昏天黑地的,把自己当个超人,相信无论如何,总能做好的。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吧,纯粹的学习时间本就不多,要好好珍惜了。文科学习像个多面体,琐碎,涉及面广,有时不免令人抓狂。而理科在我看来,是简明的线条,集中,充满力度。在学习中不时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对我专业的学习应该会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物理,我的大学。两者对于我,并没有那么明显紧密的联系,如果将物理当成工具的话。事实上,我的物理,是我的大学中一个美丽的篇章,无可取代。

       最后,谢谢老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59-398588.html

上一篇:世事难料(小小说)
下一篇:祝各位同仁新年快乐!
收藏 IP: .*| 热度|

4 刘俊明 张学文 吉宗祥 余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