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了就喝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port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功能基因组学及免疫信息学

博文

科学精神与道德文章

已有 4399 次阅读 2008-8-23 03:38 |个人分类:文化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关对个人道德文章的评判问题,历来也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的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德行”,他们将知识纳入了价值判断的范畴;中国则认为“文以载道”,“士之致远者,先器识而后文艺”,主张把道德放在首位,文章是为德行服务的。在一般人心中,奸臣的文章做的再好,也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拥有知识本身并不能受到尊重,这与崇尚“知识就是力量”科学观念迥异。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道德文章兼备的人物一直成为士大夫极力仿效的楷模,“修、齐、治、平”更成为仁人志士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途径。但为什么时下中国学界出现了忘记传统的现象,将德才两方面的事做得都不怎么出色了呢?个人认为要归因以下几点:
基本修养的缺乏  不知道基本修养是怎样炼成的,或者是没有功夫修身。“孔家店”被打倒了,“三从四德”、“仁义礼智信”也过时了,宗法家族权威也扫地了,剩下的是一大堆精神要文明的空洞的口号。修养课也就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了(本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思潮影响深远,以致到了“文革”时期的矫枉过正的地步)。就是在学校学了一点点礼仪廉耻,走上社会碰到实际时也不管用,所以,一提到德行,大多数人都知道是光说不练的同义语。个人价值觉醒后,又没有被上帝的眼睛盯住的制约(为什么时下提倡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诚信度和秩序,要比提倡集体主义的中国来得好些?),肯定是修不成身的。再加上如今知识爆炸,弄懂一门谋生的技术都时间不够,哪有功夫弄高尚的德行呢?总之是道德价值观念的阙如或空虚!
功利(名)观念的盛行 如今世风巨变,将目的和手段合二为一,认为做学问与做生意和搞政治是一回事,可以不择手段,遵循的是“成王败寇”的规则,很少人知道“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学问是高贵的,是上层建筑,是一群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干的勾当,一般人不要来干这劳什子,就是干了,出的活顶多也就是雕虫小技、俗不可耐!)的道理,就是明白个中道理,实践起来也难!一切都与功名利禄挂钩(十年前有远房亲戚得知我是做研究工作的博士,一口咬定我月薪过万元,其实我当时每月只有十分之一万元!),学术也不例外。这样学术腐败就是必然的,做学术的人的德性也就跟着要缺乏了。

先天学力的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在中国学界干的人在做学问的功力上是差一把火的,特别是4050年龄段的人,而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正是目前学界的“中流砥柱”,实权派人物,他们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功底都有待改善和提升。我不排除这一代人中有极少数人是做学问的料,可惜他们大多数正在欧、美、加等发达国家做学问。他们中还有一些人功底深厚,但却走了“学而优则仕”的老路(也是极少数)。剩下的大部分就成为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了,他们主要以做学问为职业,基本缺乏“为学问而学问”的理想与兴趣;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搞文科的科普知识奇缺,学理工的不知何谓人文精神,认为做学问就是做博导、得奖励,既不思考基本的学术问题,也不钻研新技术和新方法,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自己看别人的东西看不懂,还说人家没有说清楚,在他们眼里,科普文章才是最好的学术论文(一些掌权的学术管理部门的所谓技术官员更是如此!我总是不明白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申报书要用科普语言写的优势何在?难道证明希尔伯特一百个数学问题用科普语言能够说清楚?我个人的经验是,读人家的东西读不懂,只能怪自己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自己悟性有问题。如我读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时,对有些问题如时、空概念是一知半解的,搞不太懂;类似地,我至今仍然搞不明白量子力学的几个基本定理的物理意义。这绝对不能怪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海森堡等大师们没有说清楚,只能怪我太缺乏理论物理学的基础和哲学的领悟力)。这帮人还特别自信,认为自己很有学问,目空一切,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门户之见深厚。另外有少部分人,有做学问的兴趣,兼通文理,工于研学,但就是恃才傲物,不合时宜,根本就没有研究学问的机会和条件(做自然科学的拿不到课题,搞人文的难以被承认),于是只能玩物丧志,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也就武功全废了,成不了气候。总之,目前中国学界文章传千古的人物比较缺!

希望再过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道德文章具佳的人物层出不穷;再有几代人的努力,科学精神会在中国学界生根发芽。

以上体会纯属个人随感!另外,写作此文时参阅了何兆武先生的《西方哲学精神》、冯友兰先生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以及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专著,特此说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967-35810.html


下一篇:由猴子的公平合作想到的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