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只有逃离教育残害的成功?
读了李飞老师的《母亲:国民的命运》,一时感慨颇多,反倒没了思路,不知道要按照什么样的主线与文笔来整理我的思考。我想还是抛却感性,只是尽量理性而简单的去列一个提纲好了。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考虑的:
女性,中国女性,当代中国女性,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当代某一类知识女性,当代某一个知识女性。
个体的生活能以何种程度上升社会层面我是怀疑的,但社会层面的东西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生活,如果说现代社会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其实新的藩篱和新的代价也使美好变得更加沉重。
其实剖析一个社会或是一个人都是只有全面和透彻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因为这些都是过于复杂的体系。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的狭义科学为什么是如此典范有效,是因为它的纯粹与理想。而我们想从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揭露出一两个本原往往注定是失败的。
但我们要讨论这些问题,所以需要一些前提:
1. 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有简单的答案。
2. 个体与社会间的信任是相对的。
3. 个体的表达不过是合乎自身利益的诠释。
4. 复杂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难于操控,但不是不可控制的。
5. 大量个体的尽可能深刻真实的表达对于得出准确的结论有直接的关系。
6. 个体在概率统计上的社会进步始终是可以信赖的。
在这些前提之下,虽然社会问题太复杂以至于相对无解,但是研究社会问题还是可能和有意义的。
社会学的发展很多情况下都是基于极端问题的研究,但极端状况总是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的,而即使整个人类的灾难时期,也总有人相对幸运和快乐。
那么提出了母亲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是要从历史与民族的渊源中去统计结果,还是从个体的发展中吸取技巧呢?我想这应该是一篇大大的论文,而且即使成文也不过是在罗列一个个小题目之后举例说明个案的可能及原因。我想我还是放弃吧。
不过作为个体的是有一些感受的:
一、牺牲女人成就男人是不公平的。
在男权社会,女权主义者是相当可怜的。男性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世俗的惰性维持的社会舆论和对女性的价值取向,总是在影响着新女性的成长。其实当男人们发现这种阴暗的心理并没有获得什么好处时?女性也因此扭曲了自己而得不到什么真正的快乐。
我非常讨厌韩剧,因此看的不多,本来没有发言权,(不过有时觉得她们的衣服很好看,家居很别致,还是忍不住要看一下),就像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一样,虽然她的语言是美的,但是总感到弥漫着对生活的无奈、失望、奢华与沉迷,总之心里不爽,其中没有智慧的火花和人性的升华。
我认为与其花费精力描写人性的扭曲,不如创造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方式。
如果整个社会建立在更为健康、宽容、友善、乐观、信任和有效的氛围中,个体的能量其实可以更大。
二、我们要什么样的女权主义:健康的女权主义是否可以存在?
我觉得是可以存在的,首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有自然、积极、健康的态度,健康的男人们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和健康的女人想成为什么样的女性是统一的,追求在可能的范围内自我完善应该是每个女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合理有效的追求美丽,欣赏艺术和科学的美好,自立和宽容的心态,解决日常问题的技巧,享受为妻为母的快乐,其实是可以兼顾的。
一个追求智慧,追求快乐,追求美好的民族教育其实是一定可以培养出追求智慧、快乐、美好的女性来的。
我自身感受是我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在人生的很多阶段我确实无法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很多时候我不知晓如何驾驭人生,获取健康快乐的生活。而随着成长慢慢感悟,发现本来有些都是可以靠努力得来的,而且并不是很难,所以我们的教育实际上不但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同是还压制了孩子的天性的发展。
同样做一件事情,比喻生养孩子,不同心态下所得到苦乐是不同的,一些观念技巧的引入完全可以消减事情的难度和不应有的摩擦。
可能关键是社会中还没有太多幸福而且优雅成就的女性的生存范本可以让女孩子效仿,不是遥不可及,就是已经被糟糕的社会谩骂摧毁掉了。
三、个人、家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说“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是有些相信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复述自己三岁之前的感受,所以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自己并不很确切的知道。况且即使我们有一些感知,我们也不能确信我们的感知就是影响我们的主要因素,各种的分析各种的理论也就因此只能成为不确切的理论。
社会上充斥的各类教育不过是快餐式的自以为是,一个个传销式的热闹场面很难让人相信其中的思想内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被一些人放大后反馈,逐渐呈现出自激后的歇斯底里。
如果欧式几何是建立在四大公理之上的,如果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之上的,我们的教育理论又能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推演出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
我一直都不能丢掉我做教育研究的梦想,其实为师为母,日常中也在依照自己的学习和直觉在努力,但是我觉得自己在很多问题上是疑惑的,正是因为我相信幼小时代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所以有时不免诚惶诚恐,不知道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是什么?
其实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表露出他们的成功不过是他们逃离了教育对他们的残害,追寻对科学和艺术这些伟大思想的向往而成的,那么古今中外的教育有多少是可以相信的?
也许,假如可能,对成功人士做较为全面的深刻成长剖析,从历史、社会、家庭、人性等等的不同角度加以诠释,从中得到使孩子们快乐的有所成就的无数可能,虽然不同的人从中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是足够的信息总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答案,最终总结出可操作的基本教育模式,让尽量多的女孩成长为快乐的母亲,让尽量多的男孩成长为快乐的父亲,一起努力着探寻为人的智慧和快乐。
就写这些吧,本想算个开题报告,回头一看,不知所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