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民以食为天

已有 19538 次阅读 2010-3-7 22:11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 养生, 饮食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所以用“天”来比喻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意思就是民众把粮食看成是自己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以此强调饮食吃喝对于民众生计的重要性。

  据《汉书·郦食其传》中记载:在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汉高祖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的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国时期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称为敖仓,这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您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可见,粮食问题不仅是决定国家命运、影响治国方略的关键,还是关系到民众的温饱、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由此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成为著名的典故流传于后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了。

毫无疑问,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断补充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日常食谱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过去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以肉蛋类、蔬菜类为副食品的饮食结构,现在已被看成是“生活水平低下,物质贫乏落后”的表现。尤其是在一些“营养师”们的指导下,人们更是不遗余力的不断更新各种各类的营养食品,以期能够实现营养充足而维护健康的最佳状态。人们想通过饮食来维护身体健康的愿望,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不分体质类型,无视疾病种类及身体状况、个体差异,也不管身体是否需要等,而盲目进补,这样,不但不能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维持均衡,反而还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健康。特别是在重视美食的现代社会里,更有一些美食家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饮食欲望而尽情吃喝,致使吃出来的疾病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诸多常见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

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他哥哥听说海参特别有营养,多吃对身体大有好处,就花了一万多元钱给他买了一大包,让他每天早晨都吃上两条。当时正值寒冬时节,我告诉他千万不能这样吃。

海参已经是现代人熟知的食品,它之所以倍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药性,因此成为众所周知的补品。可是,到底它能补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吃?人们并不清楚,只知道能补就好,好就多吃!这种什么好就吃什么,什么能补就多吃一些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以致一些人出现了严重的偏执行为仍然毫无悔改,直至吃出病来为止。

其实,海参的功效是由它的性味所决定的,这种海产品性微寒,味甘、咸,归肺、肾、大肠经,能够补肾益精,养血润燥,还能止血。主要治疗精血亏损或虚弱劳怯,或见阳痿、梦遗,或肠燥便秘,或肺虚咳嗽、咯血,肠风便血,外伤出血等病证,主要适应于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血虚证的患者。因此,在食用海参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由于海参性微寒,所以凡是身体阳虚、脾虚、胃寒者应禁用。

第二,按照中医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用药原则,在寒冷时节避免服用寒凉性的药物或食物,所以在冬季不要食用(尤其是长期食用)海参。

第三,由于海参滋补力量较强,属于滋腻之品,容易伤脾生湿,所以体内湿盛、外形肥胖的人,不宜食用。

第四,滋补之品能够恋邪,所以患有感冒、感染性疾病等外邪、实邪未尽的人也要禁服。

事实上,没有一种美味佳肴可以囊括人体所有必需的营养素,也没有任何一种灵丹妙药能够包治人世间的所有病痛!——大家一定要理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哦!

人体内所必需的营养素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饮食,在普通的谷肉果菜之间,水谷之中,就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精微。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总结并探索出最适宜人类生存需要的饮食结构,并从那遥远的古代,历经千万年的风雨岁月,将其形成世代相传的饮食文化,这为《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300795.html

上一篇:两周之内感受春夏秋冬
下一篇:药食同源论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王号 李世晋 杨正瓴 苗元华 高建国 侯成亚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