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蠹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h2009

博文

叶永烈与中国科学院

已有 4319 次阅读 2009-7-12 15:05 |个人分类:杂感及其他系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科学院, 科普, 科幻, 叶永烈

     叶永烈,著名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近年来以纪实文学及人物传记写作为主,但其实最早是以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成名。叶永烈十几岁就开始发表个人作品,是老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作品可谓风靡一时。笔者这个年龄段的人,其时正当年少,受其“毒害”影响之深无以复加。

     叶永烈与中国科学院,本身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瓜葛,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曾经写作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前副院长彭加木的传记作品《追寻彭加木》。但是,熟悉他的科幻小说的人,都能够读出他与中国科学院深厚的“渊源”。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科学太空之时,总是不难“偶然邂逅”一两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尤其是当高科技的的产品、技术出台,解决一些当时的社会所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时候,中国科学院以及这个国家级的科研团队就成了当仁不让、无所不能的坚强支柱。比如读他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伤疤的秘密》等作品,读者一定会有这个印象——仿佛“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般,凡是有高科技的地方,就有咱们的中国科学院!

    与其说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情有独钟,倒不如说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心态,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甚至是景仰。比如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来自科学院?那个时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科学院的春天”哦! 

    反观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专家队伍、技术设备及重大科研成果等,较之30年前,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若论到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则是多有不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系统探究起来,估计出一本专著或一套丛书也未见得能够说明白——但有一点,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民大众是密不可分的。科学家们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抱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享受到科研成果带来的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改善。那样,即使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专心做你的科研而不愿意为人所知,恐怕也是不容易的!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科学院的“第二个春天”也将会指日可待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007-243169.html

上一篇: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历》(老蠹说书之1)
下一篇:淘书之乐(老蠹说书之2)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杨学祥 董为 柳东阳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