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志飞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盲人用狗给自己引路,这是“导盲犬”;警察用狗来辅助破案,这是“警犬”;猎人养狗是为捕猎,这是“猎犬”;闲人养狗纯属娱乐,这是“宠物犬”;如果我们地质工作者能将狗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同样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姑且称之为“探矿犬”。
狗比人类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这是因为狗的身体结构更适于嗅气味。在狗的体内,这种嗅觉保持着敏锐,而在人体内,这种嗅觉似乎相对迟钝一些。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积仅有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两亿个,这些嗅觉细胞在鼻腔上占的面积达150平方厘米左右,嗅觉灵敏度比人高出40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长而大,适合于分析空气中的微细气味,有的嗅觉极为灵敏的品种,其嗅觉甚至比人灵敏100万倍以上。狗的嗅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二是辨别气味的能力。人能辨别2000~4000种不同物质的气味,而狗能感觉到200万种物质发出的不同浓度的气味。
狗不仅有高超的嗅觉能力,又有非凡的行动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不管是人迹罕至、灌木茂盛的森林,还是杂草丛生、步履维艰的沼泽,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指定地点,因而人们就可以利用狗来探寻矿藏。这些既忠实又不辞劳苦的狗在探矿时,找矿范围竟比一些探矿仪器大几倍,而且工作效率要提高很多。
前苏联科学家曾对狗找矿的本领进行了实验。他们先让一条叫吉尔达的狗闻一闻铍矿石,然后把博物馆收藏的全部矿石拿出来,让狗寻找铍矿石,结果,吉尔达只选了含有铍的矿石。据说,前苏联某矿业学院的师生到乌拉尔地区寻找白钨矿,有学生提出到“ 闪岩”中寻找,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然而探矿犬就真的在“ 闪岩”中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标准的白钨矿。
尽管有人说这种方法太原始了,但由于其方法简便,而且经济、快速,还是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地质工作者开展用狗找矿的研究工作。
苏联《有色金属》杂志1981年第5期报道,有机构专门训练探矿犬,还有当场表演的情况:给探矿犬出一道题目,在一堆很乱的岩石、矿物样品中,要求它拣出含汞的辰砂来。几次“考试”,没有一次不及格,百分之百的准确。于是,主考官故意将不放原砂的乱石堆给探矿大“考试”,结果,它将一块玫瑰色的方解石拣了出来,在场的观众哄闹起来,认为这次“失灵”了。可是经过专业人员对这块玫瑰色的方解石作显微镜鉴定时,发现其中确实有星星点点的极细小的辰砂颗粒。这下,大家信服了,原来人的眼睛难以发觉的辰砂竟然让探矿犬给找到了。
芬兰学者做了一对对比试验,在900公顷的森林地区,经过专门训练的狼狗和牧羊犬共发现了1330处含硫岩石,而地质学家用传统的方法只发现270处。他们还在5000m2的试验区内,散发了50块岩石样品,结果一条牧羊犬在半小时之内即将其中的10块含硫化物的天然样品全部嗅出,将其中10块用H2S处理过的浮岩嗅出9块,将其中10块用SO2处理过的浮岩嗅出8块,10块用Na2SO3处理过和10块未经任何处理的浮岩均没有被嗅出。试验结果表明:狗对能够发出气味的含硫矿物非常敏感。自然界很多含硫矿物在风化、剥蚀和淋滤过程中会极易挥发出H2S、SO2等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很低,人难以察觉,但狗能够很灵敏地发现,只要从地下冒出一点硫化矿在氧化过程中析出的气体味道,狗就会在那里狂吠,于是便可找到硫化矿。在欧洲,人们曾利用经过训练的探矿犬找到了地下数米深处的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和含金的硫化物等矿藏。加拿大的地质学家也曾利用狗进行勘探,结果发现了好几个有潜力的镍矿床和铜矿床。
当然,狗也不是万能的,嗅觉毕竟有限,如果矿藏埋得很深,散发出的气味又极其微弱,那它就无能为力了。利用探矿犬进行地质找矿,一般适宜于在勘查前期,刚到一片未曾工作过的区域时可以使之寻找线索,以便发现异常目标,为实施后续工作提供方便。
系列科普短文《神奇的找矿“向导”》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白蚁》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狗》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羊》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飞鸟》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家禽》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蜜蜂》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骆驼》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鹿》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鱼》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青蛙》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海豹》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动物篇:刺猬、土拨鼠和穿山甲》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铜草》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大蒜》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铁桦树》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石竹》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玉米》
《神奇的找矿“向导”之植物篇:大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