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家荣(1898-9-7—1966-8-14)
生之伟大,走之突然
在谢家荣身上,我们看到:
在谢家荣面前,我们要说:
生平事迹:
谢家荣,字季华、季骅,1898年9月7日生于上海一职员家庭。1910年小学毕 业,1913年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1916年结业,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17年被派赴美留学,入加里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1918年入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作研究生。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农商部地质 调查所任职。1921年初随翁文灏、王烈等去兰州附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后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并发表《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是中国地 质学家对该区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动。
1928年,谢家荣被借调到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又兼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1929年到德国考察与进修,先后在柏林地质调查 所和弗莱堡大学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1930年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研究室为著名实业家金沁园捐款所建,专门 从事煤炭、石油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谢家荣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代理系主任。1935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体迁往南京,留在 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被任命为所长。1936年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本占领当局企图聘请他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领导。谢家荣拒绝了日人的聘任。后得到翁文灏通知后,几经周折离开了北平。同年下半年,他到湖南江华矿务局任总经理,后来也是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他在湖南、广西一带做了大量锡矿地质的勘查和研究工作。1940年6月去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同年10月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长。1942年10月任全国性的矿产勘测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家荣率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返回南京。同年底去台湾调查了石油地质。之后他发现了安徽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凤台磷矿及福建漳浦三水型铝土矿等矿床。1948年,谢家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南京军管会、华东工业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1950年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1950年9月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长。首次对全国地质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1952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1954年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进行部署和指导,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1955年当选学部委员,1956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开展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总体规划。期间发表《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等。他指导了大批研究生,培养了不少高级地质人才。1964年,他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编著《中国矿床学》。
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
谢家荣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
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另外,他还主持测制了许多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
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他在云南曾与郭文魁一起确定了昭通褐炭层上泥砂层中的象牙化石是上新统的东方剑齿象。他与燕树檀一起研究了昭通龙洞泥盆纪剖面,根据化石群详细划分了中泥盆统的层位。在淮南八公山盆地边缘丘陵的灰岩中,他找到了中石炭统的纺缍虫,从而决定在盆地内下钻寻找新煤田。
在矿物学方面,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1944年鉴定出昆明与贵州息烽石炭系铝土矿为硬水铝石Diassore,而福建漳浦的铝土矿为三水铝石(Gibbsite)。他对昆阳的胶磷矿与宿松磷矿的磷灰石做过对比研究,是我国矿相学的创始人。
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所确证。1936年,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我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我国地文学、地貌学之重要著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他主持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代矿床学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主讲矿床学,除了介绍“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传统分类外,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等。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
1920年在翁文灏的中国矿产区域论的基础上,谢家荣曾编著过《长江中下游铁矿志》,提出十多个矿化类型。1936年,他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文中,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1948年向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他专门提到了我国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不同类型矿床。首先为磁铁矿—黄铜矿型矿床,其次是产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成因的辉铜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1952年,他进一步援引了苏联马加克扬(Mагакьян)的成矿说,提出“构造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论点,认为不同类型的矿产与不同种类的构造岩浆活动有相应的关系。1953年,他论述了矿床的沉淀分带,与苏联毕利宾(Билибин)的见解大致相似。后来他指出“花岗岩化”在找矿中的重要性。1963年出版了专著《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与承继性》,此书概括了“成矿作用”的各种观点,如“岩浆成因”、“热液”、“活化”、“多成因”、“多期”和“改造”等论点。
谢家荣研究与指导研究的资源有石油、煤、铝、铁、锰、铜、铅、锌、锡、钨、金、银、稀土金属和非金属,如水泥原料、耐火粘土、瓷土、石墨、斑脱岩(膨润土)、蛭石和地下水等。它包括了燃料、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主要非金属和水资源。在成因上,有沉积、接触变质、岩浆分异、岩浆热液、热水、区域变质、风化淋滤、残坡积与冲积等。他高超的成矿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地质观察,锻炼出他独到的眼力。他一见贵州水城观音山与江西水平的铁帽,就推断其下有较大的矿床存在。1951年,他在南京看到甘肃白银厂的标本时,指出可能属于西班牙的里奥廷托(Riotinto)类型。在宋叔和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白银厂是有价值的铜矿基地,初估了储量,建议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之重点项目,勘探结果,与他初估的储量大体吻合。
在煤田地质方面,云南禄劝志留系的烛煤,云南宜良狗街石炭系的无烟煤,贵州赫章—威宁—水城上二叠统的烟煤,云南祥云三叠系烟煤,云南昭通、开远的褐煤等等的普查勘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1946—1949年,谢家荣与燕树檀、申庆荣等发现了安徽八公山煤田,并领导一个队进行了3年系统勘探,不仅救了淮南煤矿等米下锅的燃眉之急,而且大大增加了淮南区的煤藏量,受到当时资源委员会的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谢家荣的思路继续勘探,使淮南煤田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宁沪杭工业区主要能源基地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