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严谨性的认识误区
刘长秋
(200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严谨的学术作风是任何学者从事学术研究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为此,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理应多问一些为什么。然而,多问一些为什么却并不是要求研究者们对任何事情都刨根究底,更不是希望研究者们学会钻牛角尖。以此为基点,笔者以为,当前我国的学术界中不少学者都对学术的严谨性存在认识方面的误区,澄清这些误区,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及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拟就当前我国国内学术界在学风严谨性认识上的误区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笔者以为,在学术研究中勤于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术而言,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而没有创新,则学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不但无法繁荣,甚至于无法存续。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对任何问题都寻根究底的习惯,并常以学风严谨来标榜自己,似乎不断地究问就代表着学风严谨,部分学者甚至还因此而执着于对个别概念或范围的探讨,在研究的过程中钻起了牛角尖。殊不知,这是对学术严谨性的一种误解。对这类现象,原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广三先生在给其学生授课时曾经以一个苹果为例进行过形象的批驳。刘广三教授把学术研究比作一个苹果,把学术研究者比作人。他认为,对于人来讲,其应当做的最为有意义的事应当是把苹果吃下去(至于他吃苹果的方式或习惯则大可不必去在意,他既可以一口吞下去,也可以一口口地慢慢品尝;既可以削皮之后再吃,也可以带这个皮一块往嘴里送),从而知道它有什么样的味道或营养,而不是去界定什么是苹果或者探讨苹果可以被怎样的主体去吃。对于后面两类问题,不仅没有探讨的现实意义,且事实上也根本就无法探究清楚。因为苹果事实上只是一种名称而已,它既可以代表“国光”,也可以代表“红星”,既可以用来指“红富士”,还可以用来指“印度青”……;而相应地,它既可以被张三吃,也可以被李四吃,还可以被王五吃,甚至连猴子、大象也可以来吃。而假如吃苹果的人每每吃一个苹果前都要先界定一下苹果的概念或者衡量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吃这个苹果,甚至于要拿出些不达目的誓不吃苹果的“宏伟”气概的话,恐怕这个世界上人都不用再吃苹果了!
当然,
--------原文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