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端午节——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已有 7813 次阅读 2009-5-27 22:10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养生, 端午节, 卫生防疫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佳节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延续着各种形式的习俗,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有关卫生保健知识及养生防疫方面的内容。被当代中医专家称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前后,草本药材的茎叶成熟,药性最好,因此: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还可以在此日提取动物类药物,如蟾酥等。适时取蓄药材以备用,是中医最重要的环节。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是用中药佩兰(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除浊的功效),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用香蒲、艾叶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以防治皮肤病,驱除邪气。

  饮药酒。有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能够芳香醒脾。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可以健脾益气,增强抗病能力。

  制作保健茶。北方一些地区,常在端午节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些保健茶,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采艾避邪。艾蒿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农历五月,是采集艾蒿最佳时节,《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为的是避除瘟疫毒气,预防疫病发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削弱有害昆虫对疾病的传播能力。

  扎五彩线。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应该是一种辟邪的祝由习俗。更为简单的方法是: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编成五彩线系在手腕、脚踝等处,均含有驱除病邪,预防毒气染身之意。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通过吃粽子来调节饮食结构,预示着盛夏的到来,提醒人们要格外重视保护脾胃,增强体质,以防病健身。

占端午雨。这是我国民间占岁习俗。早在宋代,就有此习俗。俗信在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代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呵呵,不知今年的端午节是否有雨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234582.html

上一篇:城市晚报上讲脾胃养生
下一篇:《新文化报》爆出怪病
收藏 IP: .*| 热度|

8 刘立 武夷山 杨学祥 刘玉平 曹聪 杨秀海 陈国文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