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冷眼向洋看世界——大连到塘沽的海上历程【下】

已有 3360 次阅读 2009-5-18 15:36 |个人分类:论游—走遍中国|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明月还有一处很好的优点,就是月能随人有,“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那是踏着实地而有月如影随形地追随的感觉,也是会有感动,会有孤单被填补的幸福。

??海上则更不同了,无尽的海浪一次次重复着在船舷出现,腾起泡沫又消散了,在升腾和消散之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无常的东西,生命、爱情、青春......

??黑暗的海上,在船的甲板上往往也只见船上发出的微光,海上的黑暗显得更黑更漫无边际,潮湿的黑暗感觉不那么清晰和明了,反而和陆上黑暗相比更加逼人,几乎要渗透到人的骨髓里了。

??就想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还有尼莫船长后来单独驾了船游荡的孤独的日子,和有山有树的感觉是决然不同的吧。

??所有关于海的其他东西也会随着这样的黑暗一下子进入脑海,挥之不去。

??还看过一个悲伤的电影,说的是一个一生在海边生活的人,水就是他的生命,印象里电影中几乎没有对白,因为他对于水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参加了不带任何设备的潜水比赛,有了一个对手,两个人的比赛形式就是在一条铺设好的海面到海底的垂直轨道上带一个重物下潜,哪个下潜的最深就是胜利者,开始他曾经输过,因为不熟悉规则和做法,后来,就胜了,另外一个对手为了再次胜过他而最后超过自己的能力下潜引发心肺问题而重伤死去了,于是,唯一的对手没有了。

??还记得电影里他茫然的神情和无语的状态,能够深深刺痛人的心灵。

??他最终选择了此生再也不靠近陆地,而是象鱼一样地完全归于海上,我也怀疑过人如何在海上睡眠以及如何吃饭等等很俗的问题,终于还是不去想它了,对于这样的海进入生命的人,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我们这些以陆为生的人那么艰难——也许竟然是件很简单的事呢!

??“你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圣经》上的这话通常用在人的葬礼上。

??而“你来自海上,必将归于海上”其实更加符合人的真正来源,所有的人都来源于海洋生物,但是却已经不会有人说它——人已经畏惧给了自己最初来源的海洋了。

??在甲板上时间待得稍微久了些,就还是会厌倦,即使是我这样的没有坐过海船的人。

??这样,返回有着昏暗灯光且满是潮湿气息的四等舱就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我们回去。

??路过小卖部的时候在卖塘沽——天津、北京船票的临时售票点那里还坐了一会,就有人来问我们还有没有票卖,其间还见了一个穿了睡衣的妈妈带着没穿衣服的3岁左右的女儿来小卖部买东西。我们还仔细看了这艘船几个不同层的设计图,只那些不同层的名称就让我觉得惊奇了,不过好像所有的客舱都在吃水线之上,和我之前判断过的最低层在海水里完全不同。

??回到船舱后就是昏昏沉沉地睡去了,但是睡得总不那么踏实。

??醒来的时候洗脸刷牙毕就又去了甲板,依然是雾气沉沉,只可见近处的情形,偶尔觉得有古怪的浪起,就觉得好像是大鱼在游动了。没有海鸥或其他海鸟,天边偶尔有一道闪光时没有注意,接着就是一道又一道,才发现是闪电的痕迹,且是从上到下的撕裂天空和大地的闪电,那略微发黄的白光刺目且让人感觉到惊怖。

??那闪电不会到船上来吧,船上会有避雷的设备吗?心下就升腾起和岸上一样的疑虑了。

??终于还是担心安全问题了,就又回到船舱——躲起来看不见危险也就不危险了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32703.html

上一篇:晚上讨论了下一本应急管理专著的写作问题
下一篇:【辽游记】那年夏天的绥中万家之行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