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年龄越大越容易流泪,即便一个小小的让人感动的情节。而年青时则喜欢享受悲剧,那时候不会流泪。
4月15日的夜,刚好是我结婚11周年的日子。这一夜,看着以徐志摩的爱情为主题的整出越剧,我泪眼婆娑。
历数南方的这些剧种,自己判断,以浙江为主要发源地和发挥地的越剧也许是南方剧中中生命力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剧种,这一点很类似于北方的京剧。其他的沪剧、淮剧、乃至粤剧、赣剧等都要差一个层次。
我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看过越剧电影《红楼梦》,因为自己实在太小,不知道什么叫感动,也就自然不知道流泪,不过,知道所有的大人都流泪了,后来还有大人调侃我们说不要得相思病啊,这个病可了不得,就觉得很古怪,相思病是什么病?竟然能如此厉害?
经此一事,越剧从此给我留下恶劣的印象,那就是一定要催人泪下。
随后,岁月悠悠,人生如梦,也没有机会听越剧了,只能在电视里听到一些越剧的片段,而越剧也和京剧告别了样板戏年代一样,怕也再没有当年拍电影《红楼梦》时的辉煌了。
15人晚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演出的《西天的云彩——诗人徐志摩的故事》在形式上有不少的创新,比如音乐用了不少的非越剧元素,很现代,有些地方朗诵徐志摩的诗还之际使用了普通话,不知道是因为要特别对付北方观众还是就如此设计的。
当然,这出戏更多地特点是,里面大量使用了徐志摩的诗,好在对这些诗我都熟记在心,而且不少都是会随时背诵的,一旦在戏里出现我就立刻知道是什么了,应该说,改编的这些诗都和剧情有着特意设计出的巧妙结合。
比如,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却得知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结婚时,就开始了使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那首著名的诗。而已经离开剑桥的林徽因也在雾里出现和徐志摩共同解释这首诗里的“你的负心,我的伤悲”。
有意思地是,这首诗一度被谱过曲,是一部关于南方(海南?)改革的电影里,后来解晓东还用这首歌得过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三等奖。
当然,不管其他的诗作如何也一样优秀,这部戏的主题诗还是《再别康桥》,连剧目都叫了《西天的云彩》,所以主题歌也是《再别康桥》的前面经典部分。而且,主题歌用的完全是非越剧元素。这首词的前一段说: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对于张静初,是轻轻地走了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也是轻轻地走了
最后,徐志摩对于陆小曼,是轻轻地走了。
而搭乘免费的邮政班机中途失事的事件,对于这三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则是重重地走了,从此也不再有希望见到。
剧中通过女人们的口说:徐志摩只有爱,没有恨;徐志摩只有朋友,没有敌人。
我想更多是因为徐志摩的爱情是很多年轻人期盼的爱情,他的诗又确实太美,太有韵律,所有时光流逝了,徐志摩却能长久。
而当时的徐志摩本人,被人恨没有,被人鄙视却是有的,而且经常。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浦江清教授就曾经在日记里写他“为人为诗,皆可用肉麻二字概述之。”那其实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不是一个诗歌应该只关注个人狭小感情的时代,大时代洪流滚滚,大家的目光注定不应该只留在自己一己之私上,可是徐志摩却不然,满眼里除了感情其他东西都是很轻的,于是,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会被不少人鄙视。他那时候的人生方向和所有其他有文化的人都不一样——
我俩相逢在这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这相会时放出的光亮
尽管人生如爱情一样,也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但是,即便是偶遇,也有相逢时的碰撞,所以才会唯美,这一段在这出越剧里也有咏唱,自然,这也是徐志摩的诗,这首歌之前张清芳唱过,因为词也很美,我记得很清楚。
越剧《西天的云彩》用这段的时候改了基本的悲剧意境,只取了好的一面,那就是“相会时的光亮”,没有说大家各自有自己的方向。增强了其唯美的本色,而忽略了背后的无奈。
其实,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相遇,以及和陆小曼的相遇,都有其悲剧性的成分,可是,让诗人吟咏和让世人牢记的,却是他们相会时的光亮,那人生和爱情里最积极的部分。就想起阿波里奈的那首著名的诗——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咏
时光流逝了你没有移动
没有移动的其实是最美好的成分,时光淘汰去的多数是没有价值的负面的内容,而美好的却可以留下。徐志摩的爱情也一样,我也是通过这出越剧才知道陆小曼后来鸦片成瘾的事。不管原因是什么,都是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可是,这些在人们脑海中都没有留下,也不需要留下,只作为史料有个痕迹罢了。
本出越剧也主要表现了徐志摩故事里尽可能完美完善的一面,即便是在徐志摩死去的事件上,也没有去刻意渲染,而是用了三个女人不同的内心独白来暗示人已不在的事实——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死去的事情就不在剧情里说了吧,因为所有来看的人都知道那结局,就让夏虫的沉默为伴。同样地,这些诗句也没有出现在剧情和歌里,因为里面其实也暗含了悲哀的情绪和伤逝的气氛,而越剧表达悲剧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和唱出来的,越剧全部使用女人来演戏已经说明其唯美性,这样的安排也使得完全可以不哭一声却使天下同悲,越剧就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
我却知道之前《再别康桥》是早就谱过曲的,我喜欢万芳唱的版本。
那是首完全不同的歌,对诗没有一点语句上的发挥,但是,因为是慢歌,感染力需要慢慢地感受,就没有流传多广,可能从旋律的好记好听方面还不如这个越剧里重新谱的曲调呢。
可是,我喜欢,且会唱,且唱得很好
哪一天,你如果高兴,我愿意唱给你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1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