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有关部门就学生社会实践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座谈会,研讨如何提高社会实践水平。本人目睹了系里“循环经济零距离”实践的4年成长,就此发表一下几点看法。
好的社会实践至少要包括3个要素:1)系统的设计;2)扎实的调研;3)严谨的分析。“循环经济零距离”在4年时间里,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和机制长效化,这是非常可喜的并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余地。
> 例如,在内容设计方面,为了紧扣循环经济所谓的“大中小循环”,几乎每支队伍都涉及了企业现场调研、政府访谈、公众问卷调查等等。如此以来,导致精力分散而失去了实践重点。反观“挑战杯”资源环境领域的特等奖作品,其设计往往聚焦于某个主题,对象也是具有比较鲜明的代表性。当然,这些特等奖基本上属于生态调查类,有章可循,有渊源也有积淀。与之比较,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事物,的确存在难度,但前景看好,毕竟这是一个更为综合和更具现实意义的领域。
> 再比如,对于敏感话题的触碰上。资源环境领域里充斥着大量的敏感话题,但大多数学生往往敬而远之。里面原因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敢面对挑战”之嫌。这点上,湖南师大的曹渝同学的确令人佩服!
> 如果说对敏感话题的敬而远之体现了学生的动力不足,那么在实践后的总结提升上则更多体现了能力不足。“数术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能力不足是难免的事情,正是因为能力不足,所以才体现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的一面,也正是需要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努力“作贡献”。
最后,提出3点小的建议:1)团队成员要力求多样化,多样化的创造力的基础,尤其在理工科团队中引入社科人文的血液;2)加强团队负责人的教育培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3)“以成败论英雄”,分类分组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