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观念编织事实(1):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已有 256 次阅读 2025-11-15 10:2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五脏六腑”并非一个纯粹通过解剖发现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种类”,而是一个由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医疗实践和直观观察共同“编织”出来的、高度自洽的理论模型。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是“五脏六腑”,以及观念是如何编织出这个“事实”的。需要进一步弄清的是,中医的合理性从哪里来?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用这种方式理解身体?

一、传统哲学的“天六地五”观念

天六地五”是中国哲学与医学思想中一个奠基性的宇宙论模型,也揭示了古人如何用一套数理逻辑来理解和构建世界与人身。

1. 源头:从天地观测到哲学抽象

天六地五”观念的雏形,源于古人对自然最基本的观察和概括。

(1)“地五”之源:五材与五行

最初的“五”来源于生活中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材料:金、木、水、火、土(“五材”)。古人进一步抽象,认为这五种材料代表了世界上所有事物动态关系的五种基本模式——相生、相克。这就是五行学说。它囊括了方位(东、南、中、西、北)、季节(春、夏、季夏、秋、冬)、颜色、声音等等,成为解释地上万物运行与变化的根本法则。因此,“五”是属地的,代表有形世界的变化与构成。

(2)“天六”之源:六气与六合

六”则与天象和空间密切相关。

六气:指影响地球气候的六种天象或天气现象。具体说法略有不同,但核心是指来自天空的六种能量状态,如《左传》中的“阴、阳、风、雨、晦、明”,或后来医学中与五行结合的“风、寒、暑、湿、燥、火”。

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即三维空间的全部六个方向。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容万物的宇宙空间模型。因此,“六”是属天的,代表无形的空间框架和能量流变。

2. 确立:文献中的经典表述

这一观念在先秦文献中被明确提出并系统化。

春秋时期,周景王的乐官州鸠在论述音乐时说道:“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见《国语·周语下》)意思是,天有六气,地有五行,这是天地恒常的定数。这是将“天六地五”作为宇宙根本法则的明确宣言。

到了汉代,这一观念被进一步整合进一个宏大精密的宇宙体系中。其中总结道:“六为虚,五为声……天地之中合也。”(见《汉书·律历志》)什么是“六为虚”?指“天六”(六合、六气)是空间的、虚体的框架;什么是“五为声”?指“地五”(五行、五音)是化生万物、产生律动的实质与韵律。“天地之中合也”表明,人是“天”与“地”这两个数理法则交汇、和合的产物。人体的结构,必然要体现“天六”与“地五”的常数。

3. 应用:编织人身与万物

一旦“天六地五”被确立为宇宙常数,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被用来系统地“编织”和理解世界,尤其是在人体结构上。

(1)在医学中的巅峰应用

典型的就是,“五脏六腑”来源于“天六地五”的先秦观念。还有,马王堆帛书中的“十一脉”(六条阳脉 + 五条阴脉),就是“天六地五”观念在人体上最直接、最经典的投射。阳脉象天,故其数为六,主外,连接“六气”;阴脉象地,故其数为五,主内,对应“五行”和“五脏”。这是一个追求“天人同构”的完美功能模型,其理论上的自洽性优先于解剖上的对称性。

(2)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历法:早期的“黄帝历”等使用“六”节(六十日为一节)和“五”时(一年五季,每季七十二日)的划分法。

音律:古人定音律,有“六律”(阳律)和“六吕”(阴吕)共十二律,但其生成的根本被归于“五声”(宫、商、角、徵、羽),所谓“六律为万事根本”,但其源头仍是“地五”之数。

官制:《左传》中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的说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官、官能一一对应。

二、脏腑学说的核心内核

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这是编织“五脏六腑”事实最根本的“经纬线”。

1. 数字的象征意义

五”: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源于对宇宙的基本分类——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了一个解释宇宙万物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的万能框架。为了与“五”相配,人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五”的系统,于是就有了五脏(肝、心、脾、肺、肾)。每一脏对应一行,拥有其属性和功能。

六”:这个数字与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经络观念,以及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紧密相关。为了与“六”相配,并与“五脏”的“阴-藏”属性相对,就需要一个“阳-腑”的系统,于是就有了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2. 阴阳配对

观念上,阴阳必须平衡、配对。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但“五”和“六”在数量上不匹配,怎么办?观念的编织在这里展现了其灵活性:他们创造了“表里关系”,将五脏与六腑一一配对:

肝(木)—— 胆(肝胆相照)

心(火)—— 小肠(心火下移小肠)

脾(土)—— 胃(脾胃不和)

肺(金)—— 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水)—— 膀胱(肾主水液,膀胱储尿)

多出来的一个“腑”怎么办?于是,“三焦”这个没有具体解剖形态,但功能重要的“腑”被创造出来,它与一个不属于五脏的“心包”(有时被视为脏)相表里,从而在理论上完成了系统的闭合。三焦本身就是一个功能性、观念性的产物,而非实体解剖的发现。

三、功能的界定(观念的锁定)大于形态的解剖

中医的“五脏六腑”更多的是功能系统的集合(观念改造事实的结果),而非现代解剖学中的具体器官(实体的功能研究)。

心”:在中医里不仅主血脉,更藏神,是“君主之官”。这包括了大脑的部分功能(精神、意识、思维)。观念将精神活动赋予了“心”,所以有“心想事成”之说,而非“脑想事成”。

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它几乎涵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胰腺的部分功能),而不仅仅是解剖学上那个脆弱的淋巴器官。

三焦”:通调水道,是“决渎之官”,是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你无法在解剖台上找到一个叫“三焦”的器官,但它却是六腑之一,是理论必需的组成部分。

观念的编织体现在:当观察到的功能无法与单一解剖实体对应时,古人选择用一套功能模型来重新定义和划分身体的“事实”,使其符合阴阳五行的宏观框架。

四、与西方解剖学对比,不同的“编织”方式

现代医学的器官划分,其背后的“观念”是实证主义、还原论和局部解剖学。它通过解剖、显微镜观察,寻找具体的物质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它的“事实”建立在可视、可触、可测量的基础上。

胆囊:在现代医学中,它主要是一个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囊。而在中医“六腑”的观念里,它的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紧密相连,共同主持“决断”,所以胆气虚的人可能表现为胆小易惊。这是将生理功能与情志联系起来的观念编织。

肾脏:现代医学中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尿液。在中医“五脏”观念里,它“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是生命的根本。这显然将内分泌、生殖、骨骼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都“编织”进了“肾”的系统里。

小结: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因为“五”和“六”这两个数字,以及它们背后的阴阳五行哲学,为古人提供了一个理解复杂人体和宇宙的、完美自洽的解释框架。

系统性:它将人体与自然(五行、六气)、生理与心理、内部与外部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实用性:这套模型指导了数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包括诊断、用药和针灸,并被证明是有效的。一个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就会被社会构建为“事实”。

文化认同:它深深嵌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理解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基本“常识”和“世界观”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五脏六腑”是一个文化建构的、功能性的模型。它不是被“发现”的解剖事实,而是被“观念”精心编织出来的医学事实和文化事实。它告诉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总是透过特定文化和哲学的“棱镜”,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往往已经是观念深度参与后的产物。当问及“为什么是五脏六腑”时,答案正在于中国古代那套博大精深的、用以“编织”生命世界的自然观。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古老医学是否需要与时俱进时,答案可能是:观念的革命会带动事实(临床疗效)的进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10325.html

上一篇:建院40周年口述史(30):直面公卫风暴,勇当疫情防控“排头兵”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5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