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灼见真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hqtt 跨界真中医的教研医之路

博文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呕吐(77)

已有 144 次阅读 2025-11-11 22:50 |个人分类:医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张某,女性,48岁,教师,就诊时间:2024年7月14日 ,主诉:反复呕吐1月余。患者1月前因感冒发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经治疗感冒好转,但呕吐反复发作。近3天来症状加重,饮水即吐,食入亦吐,每日呕吐5-8次,多为清水及胃内容物。伴有小便不利,量少色清,腹部胀满,口干欲饮但水入即吐。曾在西医院就诊,行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呕吐“。服用多种止吐药物,效果不理想,遂来赵汉青教授处求治。

刻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振水声阳性。自觉口渴欲饮,但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每日尿量明显减少,头晕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缓。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病起于感冒发热之后,邪犯太阳,表证虽解,但太阳之邪内传膀胱之腑,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饮上逆于胃,胃失和降,故发呕吐;水入增重其逆,故水入即吐,此为水逆证的典型表现;小便不利、量少色清,为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之征;口干欲饮但水入即吐,此非津亏,实为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所致;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缓,均为水饮内停之象,治宜化气行水,降逆止呕,处方:

桂枝12g   白术15g   茯苓30g   猪苓15g

泽泻20g   半夏12g   生姜15g   陈皮12g

砂仁6g(后下)

3剂,每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

二诊(7月17日):服药3剂后,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已能少量进水不吐,小便量增多,头晕乏力改善。舌淡胖,苔白,脉缓。药已对症,水饮渐化,守方加减:原方加党参15g益气健脾,继进5剂。

三诊(7月21日):患者呕吐已止,能正常进食,小便通利,精神转佳,但仍感乏力,偶有脘腹痞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水饮已去,脾胃未复,调整处方以健脾益气,温阳化饮为主巩固疗效,调整处方: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5g   桂枝9g

泽泻12g   陈皮10g   半夏10g   砂仁6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5枚

7剂,水煎服。

四诊(7月28日):患者诸症悉平,纳食香甜,二便调畅,体力基本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嘱其注意饮食调摄,避寒就温,继服香砂六君子丸1周巩固疗效。

【按语】

本案患者呕吐月余,属中医“呕吐“范畴,其特点是“水入即吐“,《伤寒论》称之为“水逆“,从病机病势辨析:本病病位在膀胱、胃,涉及于脾。病机核心为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胃气上逆。膀胱为州都之官,主司气化,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停聚,上逆于胃,致胃失和降而呕吐;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则加重水饮内停。病性属本虚标实,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为本,水饮内停、胃气上逆为标。四诊合参,本病当属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胃气上逆之证。治疗当以化气行水,降逆止呕为法,方选五苓散加味。

五苓散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又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赵汉青教授深谙方义,本案中巧妙化裁,取桂枝温阳化气,解表散邪;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消饮;更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全方共奏化气行水、降逆止呕之功。

赵教授在治疗中体现了分期论治,动态调方的学术思想。初诊时患者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明显,故用五苓散原方加味,急则治其标,重在化气行水,降逆止呕;待呕吐减轻,水饮渐化,则加党参,标本兼治,重在益气健脾,化气行水;后期以香砂六君子丸加减,缓则治其本,重在健脾和胃,巩固疗效。这种知常达变,随证治之的诊疗思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9864.html

上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慢性腹痛(76)
收藏 IP: 114.246.237.*|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2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