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以认知进步看人类文明的演变史
从人类认知进步的视角来审视文明史,它不再仅仅关注外在的技术和政治,而是深入驱动这些变化的内在思维模式、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革命。我们可以将人类文明的演变史,看作是几次关键的“认知革命”层层叠加的结果。
认知演进主线:从神话到理性,从外部解释到自我反思。
1. 神话思维与泛灵论认知(旧石器时代)
核心认知模式:关联性思维与“互渗律”。自然与超自然没有明确界限,万物有灵。通过神话、巫术和仪式来解释世界,认为事件之间通过神秘力量相连(比如跳舞与降雨)。
认知载体:口头语言、岩画、仪式。
文明体现:这种认知模式将个人、部落与自然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凝聚力和对世界的解释体系,但缺乏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探究。
2. 符号认知与抽象思维的黎明(农业革命与早期文明)
核心认知突破:抽象符号的创造与使用,特别是文字。文字(从象形到楔形到表意)是人类认知的外置硬盘,它让复杂信息、法律、历史和知识能够超越个体记忆和生命周期进行存储和传递。这催生了官僚系统、法典和历法,需要对现实进行分门别类的抽象管理。
认知载体:泥板、莎草纸、青铜铭文。
文明体现: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经济、中国的甲骨卜辞。认知开始从“讲故事”转向“做记录”,为系统性知识积累奠定了基础。
3. 轴心时代的理性反思与哲学突破(约公元前500年)
核心认知突破:批判性质疑与逻辑思辨的出现。人类开始不满足于神话解释,试图用理性和逻辑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人类的道德和社会的秩序。
希腊哲学家们(如泰勒斯、亚里士多德)提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试图用自然原因而非神祇来解释;逻辑学诞生。中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围绕“如何治理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进行理性辩论,思想从“天命”转向“人道”。印度佛教等思潮开始对吠陀传统进行反思,探讨因果、轮回与解脱。
认知载体:哲学著作、系统的理论。
文明体现:这是人类认知的“成年礼”,标志着人类开始自觉地反思自身和世界,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4. 一神教与普世秩序的认知(公元前后 - 中世纪)
核心认知模式:线性历史观与普世主义。
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超越种族和地域的宇宙框架和道德律法。世界被视为一个有始有终、有单一目的的过程(创世-审判),这与许多古代文明的循环史观不同。
这种“上帝视角”的认知,虽然以信仰为核心,但它统一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图景,为后来追求普适的“自然律”埋下了伏笔。
5. 科学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16-18世纪)
核心认知突破:科学方法论——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并通过受控实验进行验证。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宇宙观和认知方式。
关键转变:从问“为什么”(目的论,如“苹果为什么落地?”——因为它想回到地球)转向问“怎么样”(机制论,如“苹果如何落地”——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世界被看作一台精密的机器,其规律可以被人类理性所发现。
认知载体:科学论文、实验室、数学公式。
文明体现:这是认知史上最剧烈的革命之一,直接催生了技术理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使“进步”成为可能和可期望的。
6. 历史主义与自我意识的深化(18-19世纪)
核心认知突破:认识到人类自身和社会也是历史演变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康德)用理性审视人类自身和社会制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诞生。人们意识到,语言、文化、法律乃至人的心理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达尔文的进化论将这种历史性思维应用于整个生命世界。
认知影响:人类的认知焦点从外部自然大规模地转向人类社会和内心世界,带来了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和现代民主人权观念的兴起。
7. 信息时代与系统化、批判性思维(20世纪至今)
核心认知模式:系统思维、生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生态系统、全球经济、互联网)。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让我们开始研究“认知”本身,理解我们大脑的偏见和局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如何甄别、评估和运用信息——成为核心认知能力。
认知载体: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文明体现: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复杂问题,都需要这种系统性的新认知模式。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信息茧房、认知偏见被算法放大等新的认知挑战。
总结:认知进步的阶梯
从认知视角看,人类文明的演变宛如一场宏大的学习过程:从“讲述故事”到“记录事实”(神话 → 文字);从“接受解释”到“质疑探究”(信仰 → 理性);从“感知现象”到“发现机制”(目的论 → 科学);从“研究外界”到“反思自身”(自然科学 → 人文社科);从“线性分析”到“系统思考”(孤立问题 → 复杂网络)。
每一次认知范式的跃迁,都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能力,重塑了社会形态,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我们今天的文明,正是建立在这一层层认知革命的积淀之上,并正在探索下一次认知突破的边界。
三、从知识论角度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
1. 核心理念:文明的形态,取决于其主导的“知识型”
“知识型”是指在某个历史时期,界定什么可以被视为“知识”、知识如何被获取、由谁掌握、以及如何被验证的基本规则和范式。不同的知识型催生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这里,需要区分认知和知识的差异。认知更侧重思维过程,而知识论关注知识的本质、获取方式和验证标准。
需要梳理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知识?如何获得?怎样算有效?然后对应文明形态,比如从口传到文字,知识从集体记忆变为可记录、可批判的客体;印刷术让知识民主化,科学革命引入系统验证方法。最后到现代,知识的生产和权威性面临挑战,以及对当前时代的困惑。
需要突出知识论特有的视角,比如权威来源的变化、验证标准的演进,以及知识与社会权力的关联。这样既能延续对话脉络,又能提供新的洞察。
可见,知识论关注知识的本质、来源、范围以及证实方式。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知识生产、存储、传播和应用方式的革命。我们可以将文明史视为一部人类认知方式与知识体系不断演化的史诗。
2. 神话叙事型知识(史前时代 - 早期文明)
知识的本质:知识是关于世界、神灵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它是神圣的、不容置疑的。
知识来源:传统、启示、梦境、祖先或巫觋的通灵。
验证方式:权威(长老、祭司)和传统的延续性。知识因其古老和神圣而被信服。
存储与传播:口口相传、仪式、岩画。
文明体现:知识服务于维系部落认同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结构建立在共同的神话信仰之上。
3. 哲学思辨与文字书写型知识(轴心时代 - 古典文明)
知识的本质:知识开始从叙事转向对本质、真理和德行的追求。出现了“逻各斯”与“神话”的分离。
知识来源:理性思辨(如希腊哲学)、逻辑推理(如印度因明学)、内省与体悟(如道家、佛教)。
验证方式:逻辑的自洽性、辩论的说服力、与先贤经典的契合度。
存储与传播:文字的出现是革命性的。知识被外化、客体化,可以跨越时空进行批判和传承(泥板、竹简、羊皮纸)。
文明体现:出现了专门的知识阶层(哲学家、士大夫、婆罗门)。文明的核心从祭坛转向了学园和宫廷,知识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4. 宗教启示型知识(中世纪)
知识的本质:知识是神圣的、既定的真理体系,其核心是神的启示和教义。
知识来源:神圣经典(《圣经》《古兰经》)神职人员的诠释。
验证方式:是否符合教义,是否得到宗教权威的认可。理性成为“神学的婢女”。
存储与传播:修道院、大学的经院、繁复的神学著作。
文明体现:知识的生产和解释权被宗教机构垄断,为社会提供统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文明呈现出高度神权中心的特点。
5. 经验-科学型知识的崛起(文艺复兴 - 科学革命)
知识的本质: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描述。世界是一本用数学语言写就的书。
知识来源: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权威(无论是古人还是教会)让位于实证证据。
验证方式:可重复的实验和数学模型的预测能力。知识必须是可证伪的。
存储与传播:科学论文、学术期刊、学会。知识的生产变得公共化、可积累。
文明体现:这是根本性的转折。知识不再是解释世界,而是为了预测和改造世界。它直接催生了技术爆炸和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础。
6. 专业化与学科建制型知识(19 - 20世纪)
知识的本质:知识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范式。
知识来源:大学、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知识生产高度制度化。
验证方式:同行评议成为黄金标准。知识在学科共同体内部得到确认。
存储与传播:教科书、专业期刊、学术会议。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但也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
文明体现:专家阶层兴起,社会管理高度依赖专业技术知识。效率成为核心价值,但也带来了工具理性膨胀等现代性危机。
7. 数字网络化与后现代知识(信息时代 - 至今)
知识的本质:知识日益被视为一种信息流、一种可操作的数据。它变得去中心化、碎片化。
知识来源:多元化、平民化。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在线课程与传统权威并存。
验证方式:面临危机。传统权威被削弱,算法推荐、社群共识、情感共鸣在某些领域成为新的“验证”方式,导致“后真相”现象。
存储与传播:互联网、云存储。知识获取极其便利,但信息过载和真假难辨成为新挑战。
文明体现:我们进入一个“知识”与“信息”边界模糊的时代。文明的冲突部分体现为不同知识体系、叙事和认知框架的竞争。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认知工具。
8. 知识论视角下的文明演进主线
如何描述知识论下的文明进步?那就是: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知识从神的启示,变为人的理性与经验的产物);从“叙事性”到“实证性”(知识从解释性的故事,变为可检验的模型和数据);从“整体性”到“专业性”再到“碎片化”(知识从统一的哲学体系,分裂为各学科,再到今天的信息洪流);从“权威垄断”到“开放竞争”(知识的创造和解释权从祭司、贵族、专家手中,部分地转移到每个网络个体手中);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科学革命带来的最根本转变,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权力和竞争力)。
因此,从知识论看,人类文明的历程,就是一部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历史。每一次知识型的变革,都不仅是技术飞跃,更是整个社会认知框架、权力结构和文明范式的根本性重塑。我们今天正身处一场新的知识论危机与革命之中,其最终形态,将决定人类文明的下一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0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