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烽火英雄树,赤焰木棉花

已有 383 次阅读 2025-9-3 21:26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2025330_082020.jpg

《烽火英雄树,赤焰木棉花》

—— 一株植物的科学与传奇

          

红棉灼灼照晴空,铁干铮铮向碧穹。

犹记烽火连天日,英雄血染战旗红。

 

在南方春日的街头,你或许曾见过这样一种令人震撼的景象:高耸的树木上不见一片绿叶,却缀满了碗口大的红花,如烈焰般燃烧在枝头,这就是被誉为"英雄树"的木棉。每当春风拂过,饱满的花朵从空中旋转坠落,"啪"地一声落在地上,依然保持着一如绽放时的尊严与骄傲。

IMG_2025330_082021.jpg

一、英雄树的生物学图谱:自然界的钢铁战士

木棉(学名:Bombax ceiba L.)是一种高达30米的大型落叶乔木,属于木棉科木棉属。它的树干粗壮挺拔,最引人注目的是树干和枝条上密布的圆锥形皮刺,犹如披着一身铠甲,这也是它被称作"英雄树"的原因之一——宛若一位身披战甲的勇士,屹立不倒。

木棉的花朵堪称植物界的奇观。每年2-4月,先花后叶的习性让满树红花格外醒目。每朵花有5枚厚质花瓣,呈鲜红色或橙红色,直径可达10厘米左右,像极了一个个小碗盛接着春天的阳光。花凋谢后,会结成椭圆形的蒴果,成熟后裂开,露出里面包裹着白色棉絮的种子。这些棉絮被称为"木棉絮",曾是古代重要的填充材料。

木棉树的生长速度极快,喜欢阳光充足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耐瘠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恰似英雄般不屈不挠的品质。它的根系发达,能够深深扎入地下,这也是为什么木棉树能够抵御强风袭击,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

   

IMG_2025330_082022.jpg 

二、跨越千年的栽培史:从园林到生态的守护者

木棉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超过千年。早在唐宋时期,木棉就已被广泛种植于南方各地的庭院、庙宇和道路两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广州中山纪念堂前的"木棉王",这棵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木棉,至今每年春天依然绽放如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英雄树"。

木棉树的生态价值不容小觑。由于其树冠广阔,枝叶茂密,成为了城市中难得的"天然氧吧"。一株成年的木棉树每年能够吸收约200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同时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炎炎夏日,木棉那如盖的树冠为行人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避暑胜地。

木棉树还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持者。它的花朵富含花蜜,是蜜蜂和多种昆虫的重要食源;果实成熟后提供的棉絮则是许多鸟类筑巢的理想材料;树洞为松鼠、鸟类提供了安身之所。一株木棉树,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王国。

  

IMG_2025330_082023.jpg 

三、英雄花的文学与文化象征:血与火的记忆

木棉被称为"英雄树"、"英雄花",这一称谓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相传在海南五指山,一位黎族英雄曾为保护族人而与敌人搏斗,最终身中数箭,鲜血染红了树干,后来这棵树开出的花便是红色的,人们因此称木棉为"英雄树"。

然而,木棉与英雄的关联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华南地区的木棉树见证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3年,广州沦陷后,一株百年木棉被炮火击中,树干烧焦大半,然而来年春天,它依然从焦黑的枝干上开出了鲜艳的红花。当地民众视为神迹,认为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游击队成员常以木棉花为信物,传递情报;木棉絮则被用来为伤员止血;木棉树下,常是秘密集会和宣誓的场所。那如火如血的花朵,成为了抗战精神的鲜活象征。

著名作家秦牧在《英雄树》一文中写道:"木棉开花时满树猩红,如英雄热血染成,它那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再加上瓣落时鲜红不褪,不萎靡,英雄式的道别,都让人们把它与英雄联系在一起。"

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赋诗赞颂:"南国英雄树,春风开满城。枝枝昭血性,朵朵见精诚。"这些文字不仅描绘了木棉的外在美,更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品格。

   

IMG_2025330_082024.jpg 

四、药食同源:小小花朵的大大妙用

除了观赏和文化价值,木棉花还有着丰富的实用价值。在岭南地区,民间素有采集木棉花晒干备用的习惯。晒干后的木棉花可以煲汤、煮粥、入药,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药用方面,木棉花性凉,味甘淡,归脾、肝、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木棉花中含有黄酮类、多糖类、鞣质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在湿热天气常见的南方,一碗木棉花薏米粥曾是家家户户的祛湿良方。

食用方面,新鲜采集的木棉花去除花蕊和萼片后,可以焯水凉拌,或者与肉类同煲。木棉花煲汤不仅味道鲜美,还有很好的保健价值。近年来,更有食品企业开发出木棉花茶、木棉花蜜等产品,让这一传统食材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态应用方面,木棉絮曾经是枕头、褥垫的重要填充物,比普通棉花更加柔软透气。虽然现在已被更多新材料取代,但在一些传统工艺中仍有应用。木棉木材轻软,可用于制作包装箱、火柴杆等,树皮纤维可制绳索。

     

IMG_2025330_082025_副本.jpg 

五、传承与创新:木棉资源的现代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木棉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通过提取木棉花中的活性成分,开发出了多种保健品和药品。例如,从木棉花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被证明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黄酮类成分则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在环保材料领域,木棉絮因其超轻和保温的特性,被用于开发新型环保吸油材料和水污染处理剂。一些时尚品牌也开始关注木棉纤维的可持续性,尝试将其应用于纺织品生产。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木棉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告诉我们历史的沉重与珍贵。当我们仰望一树火红的木棉花时,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永不褪色的英雄气概。

        

IMG_2025330_082029.jpg 

结语:英雄花开新时代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木棉花开得格外绚烂。每朵花都是一枚历史的勋章,每棵树都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当我们了解木棉的科学知识,传承木棉的文化精神,开发木棉的实用价值时,我们正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大自然中有无数像木棉这样既美丽又实用的植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保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中也有人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植物中发现更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奥秘,让传统焕发新生,让科学闪耀人文之光。 

让我们在这英雄花开的季节,记住历史,珍惜现在,憧憬未来。愿英雄树的精神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新的时代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IMG_2025330_082030.jpg 

 

《中药大辞典》:木棉花

【拼音注音】Mù Mián Huā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春季采收盛开花朵,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木棉(杨孚《异物志》),又名:古贝(《南州异物志》),斑枝花(《汪右丞集》),攀枝花(《纲目》),琼枝(《梧浔杂佩》),英雄树。大乔木,高可达25米。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圆锥形的刺;枝平伸。掌状复叶,叶柄长8~12厘米;小叶5~7枚,具柄,薄革质,矩圆形至椭圆状矩圆形,长10~20厘米,宽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或渐狭,全缘,两面均秃净。花大,红色,直径约12厘米或过之,叶前开放,聚生于枝的近顶端;萼厚革质,长3.5~4.5厘米,外面秃净,内被丝毛,分裂为阔而钝的裂片;花瓣5,肉质,矩圆形,长8~10厘米,两面多少被星状柔毛,但内面稍稀疏;雄蕊管短,多列,最内5枚于顶端分叉,每1分又有花药1枚,中间10枚较短,最外的多数,合生为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数,柱头5裂。蒴果大,矩圆形,木质,长10~15厘米,宽4.5~5厘米,果瓣内有绵毛;种子多数,倒卵形。花期3月。果期5月。

【性状】干燥花多皱缩,不具子房和花柄。花萼杯状,顶端3~5裂,厚革质而脆,外表棕黑色,具不规则纵皱,内面被灰黄色短绒毛;花瓣5片,分离,皱缩戌破碎,外面棕黄色或深棕色,具纵纹,被星状毛,内面红棕色,被少数星状毛;雄蕊多数,花丝红棕色,扭曲,具粗纵纹,花药大部脱落。味淡微甘。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治泄泻,痢疾,血崩,疮毒,金创出血。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痢症,白者更妙。"②《本草求原》:"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饮。"③《岭南采药录》:"消暑。"④《中药新编》:"利尿及健胃。"⑤《南宁市药物志》:"去湿热。治血崩,金创。"⑥《广西中药志》:"去湿毒,治恶疮。"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备注】古书所载的木棉,常与锦葵科棉属植物混淆不分。《纲目》木棉条集解中即包括锦葵科棉属植物在内,而所述"交广木棉",乃为木棉科植物。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5330_082026.jpg 

《中华本草》:木棉花

【拼音注音】Mù Mián Huā

【别名】木棉、斑枝花、琼枝。

【英文名】Commen Bomhax Flower, Flower of Common Bombax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ax malabaricum DC.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Merr.]

【采收和储藏】春末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稀树草原、雨林沟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原形态】木棉 落叶大乔木,高达25m。树皮深灰色,树干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干展。掌状复叶;总叶柄长10-20cm;小叶5-7枚,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16cm,宽3.5-5.5cm;小叶柄长1.5-4cm。花生于近枝顶叶腋,先叶开放,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0cm;萼杯状,厚,3-5浅裂;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长8-10cm,两面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轮,内轮部分花丝上部分2叉,中间10枚雄蕊较短,不分叉,最外轮集生成5束,花药1室,肾形,盾状着生;花拄长于雄蕊;子房5室。蒴果长圆形,木质,长10-15cm,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毛,室背5瓣开裂,内有丝状绵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藏于绵毛内。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为热带季雨林的代表树种,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长迅速,萌蘖性强,深根性,抗风力强。在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长最好。栽培技术:用播种、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2cm,平均气温20℃以上,一般4-5d可出齐苗;扦插多在2-3月或雨季进行,用长80-100cm,横径1-2cm的大枝,插入苗床10-15cm深,经常保持床上湿润;分株是自母株根部萌蘖处,连一段母根和须根截断分栽更易成活。田间管理:实生幼苗不需移栽,苗过密时经1次间苗后,可任其生长,每月追肥1-2次。幼苗怕霜冻,第1年入冬小苗应浇水井用草覆盖,防霜冻。扦插苗栽后应遮阴、喷水,缓苗后半个月可追施薄肥,其后常中耕除草。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于缩的不规则团块状,长5-8cm;子房及花柄多脱离。花萼杯杯状,长2-4.5cm,3或5浅裂,裂片钝圆、反卷,厚革质而脆,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有不规则细皱纹;内表面灰黄色,密被有光泽的绢毛。花瓣5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倒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外表棕黄色或深棕色,密被星状毛,内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疏被星状毛。雄蕊多数,卷曲;残留花柱稍粗,略长于雄蕊。气微,味淡微甘涩。以花朵大、完整、色棕黄者为佳。

【化学成分】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质1.38%,碳水化合物11.95%,灰分1.09%,总醚抽出物0.44%,不挥发的醚抽出物0.18%。种子含蛋白质9.3%,其氨基酸组成主要有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种子油脂肪酸组成主要有: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13.44%,棕榈酸(palmitic acid)43.61%,花生酸(arachidic acid)2.32%,山萮酸(behenic acid)14.39%,亚油酸(linoleic acid)26.24%等;种子还含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a-生育酚(a-tocopherol),正-二十六烷醇(n-hexaconsanol),棕榈酸十八烷醇酯(octadeccyl palmitate),没食子酸(gallic acid),1-没食子酰-β-葡萄糖(1-galloyl-β-glucose),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鞣酸(tannic acid),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木糖(xylose)。

【归经】脾;肝;大肠经。

【性味】甘;淡;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血。主泄泻;痢疾;咳血;吐血;血崩;金疮出血;疮毒;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服。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痢症,白者更妙。(2)《本草求原》: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饮。(3)《岭南采药录》:消暑。(4)《中药新编》:利尿及健胃。(5)《南宁市药物志》:去湿热。治血崩,金创。(6)《广西中药志》:去湿毒,治恶疮。(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

——摘录 《中华本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0310.html

上一篇:青藏线:当云朵按下快门,荒原开始诵经
收藏 IP: 60.233.17.*| 热度|

3 郑永军 刘进平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4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