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gyuan 土壤形成与环境演变、土壤分类与参比

博文

水稻土淹育层、渗育层、潴育层和潜育层的鉴别

已有 366 次阅读 2025-9-2 11: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鉴别水稻土的淹育层、渗育层、潴育层、潜育层应从土壤颜色[包括裂面颜色与切面颜色、主色与副色(杂色)]、结构、新生体(包括胶膜、斑纹、结核、磐层)类型与分布等方面入手。

1淹育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耕作层颜色成土母质、种稻时间及考察时的利用情况而异,湿时一般以中灰为常,亦有棕灰、黄灰、灰棕、灰黄以至浅灰等干时呈杂色-有锈斑、纹,除非多年种植旱作;在结构方面,淹水期间淹育层结构,但在田面干燥以后直至耕翻之前呈大小不同之巨块,耕耙以后呈细()块结构,久经植稲的表土则显屑粒结构(细屑状结构)犁底层是淹育层的底部,生成犁底层须具备的条件是比较久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时间或较黏重的母质,犁底层通常呈细()块结构,受犁杖挤压过久可形成薄片状结构,但这是不多见的结构形状。

2渗育层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分(包括降水、灌溉水或地下水)潴留于剖面内,切面色泽(比淹育层)鲜明,呈红、棕、紫、黄等色调,但结构体表面的(灰色腐殖质-粉砂-黏粒)胶膜相当明显,裂面色泽与切面色泽很易区辨;结构体表面有铁锰的斑块、斑纹或斑点,但结构体内部无黄锈色细密斑纹;呈小块状、核块状、核状结构棱柱状或立方柱状结构不易折为极细碎之小块

3潴育层由于降水、灌溉水或地下水季节性潴积于剖面内,切面主色一般以灰为主,棕灰、中灰深灰(暗灰)或黑色,有时呈紫灰色——深暗的切面主色是潴育层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颜色剖面上以潴育层切面颜色为最深;在颜色剖面上最惹人注目的形态是鲜丽的副色常见的副色是锈色潴育层内的副色在结构体胶被上很醒目:胶层很厚,呈中灰,有时带紫色;斑状淀积现象很显著,结构体表面(胶膜上)满布锈色(黄棕甚至红棕色)无定形(不规则)中型或大型斑块,鲜丽夺目(群众称为鳝血斑),但轻质的成土母质上不易见到红棕色“鳝血斑”,常展现细密的树枝状淡锈色(浅黄棕或淡棕黄等色)斑纹同时结构体内密布深色(黄锈色)铁锰斑点、小斑块,甚至铁子、铁钉;棱柱状结构中型或大型棱柱状结构易散成很多小型棱柱体(棱块状结构)

4潜育层由于终年积水(包括降水、灌溉水或地下水),土壤色呈特殊的铅灰色(浅灰色/淡灰色有时为蓝灰色不像潴育层那样具有红棕、棕黄或暗棕等色斑块,一般无副色或带极少的锈斑、较粗的绣纹(空气进入根孔而使根孔周围显锈色),色泽纯洁是潜育层的形态特征之一;经久不干的浸润使土粒充分分散而呈浆状(糊泥状),疏干后亦不能形成结构

参考文献:

朱莲青. 水稻土层段的辨认和辩证. 土壤肥料, 1981, (5): 1-4.

朱莲青. 生成水稻土的环境和他的变动. 地质论评, 1939, (1): 59-76.

朱莲青. 初论我国水稻土的生成发育规律. 土壤肥料, 1982, (1): 11-16.

朱莲青, 李象榕. 水稻土调查方法要点. 土壤通报, 1982, (3): 22-27.

朱莲青, 宋达泉, 马溶之, 侯光炯. 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 土壤特刊乙种, 1938, (4): 73-7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413-1500082.html

上一篇:土壤调查中坡形如何描述?
收藏 IP: 118.116.96.*|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