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老年血液肿瘤领域,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个性化诊疗。这是一个年轻血液肿瘤科医生的故事。我本人也是血液肿瘤科医生出身,对血液肿瘤学科,特别是对当今老年血液肿瘤领域的发展很关注,故此把这个年轻医生发展心路和历程,分享给感兴趣的年轻医生和相关患者。
罗医生(Kah Poh Melissa Loh)的医学修行之路,是跨国界的。她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随后远赴爱尔兰攻读医学学位;在爱尔兰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一次接触了癌症的研究,成为她职业方向的重要契机。“从那时起,我就明确了对科研的热忱,也决心将科研融入未来的职业培训体系中。” 罗医生回忆说。求学期间,她还通过学生交换项目前往巴林交流,拓宽了医学视野。医学院毕业后,她来到美国,先在马萨诸塞州贝斯泰特(Baystate)医疗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后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接受血液肿瘤学与老年病学专科培训,并在 2019 年正式加入该校教职,如今已成为血液肿瘤学副教授、老年血液肿瘤研究项目主任。
回溯住院医师培训的第一年,即便身兼医学博士与理学硕士的双重背景,罗医生仍常会因老年患者错综复杂的病情感到棘手。“老年患者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事件’,他们就诊时主诉的不适,往往只是诸多相互关联健康挑战的‘冰山一角’。” 罗医生坦言,“作为年轻医生,我曾为此倍感困惑。”但她没有回避这份复杂,反而选择直面挑战:不仅在老年病学科完成临床轮转、加入老年病学兴趣小组,还会定期前往辅助生活机构,陪老人们做游戏、拉家常,把更多精力放在“倾听患者”这件事上。“我一直很在意效率,起初总想着直接聚焦患者的表述,当场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并不妥当。”罗医生感慨,“你必须坐下来,认真听患者把话说完,再通过恰当的提问,挖出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需求。”我感觉罗医生这份认知与体悟是细腻又可贵。回想自己当年作为血液科住院医师时,虽也秉持着对患者的热忱与负责,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却未曾深入思考过这种诊疗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患者的真实需求。
这些额外的努力,不仅让罗医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临床医生,更让她逐渐爱上了老年患者照护领域。如今36岁的她,正以开创性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致力于改善侵袭性血液肿瘤老年患者的诊疗效果。目前,罗医生已获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多家机构的科研资助,发表了200余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和评估行为干预与支持性照护手段,并与远程医疗、移动应用程序等数字健康技术相结合,让科研成果更贴近临床需求。
诊治老年癌症患者,既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诊断能力、清晰坦诚的沟通技巧,也需要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罗医生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她的优点在于,能真正将临床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干预手段,造福与更广泛的人群。
跨越国界医学修行的经历,也让罗医生对美国医疗体系的优劣势有着清醒认知。“美国在临床试验、药物研发等领域,确实保持着最前沿的进展与研究水准,但问题在于,患者获取这些优质服务的便利性不足。” 她直言。“医疗协同” 则是美国医疗体系的另一大痛点,且对老年患者影响尤为深远。罗医生解释道:“不少老年患者需同时服用20余种药物,而这些药物往往是由不同医疗体系的多位医生开具的。每当我试图联系其他医生确认用药细节时,往往要历经重重流程才能顺利对接,很多人都不愿投入这份精力。”她坦言,“现有医疗体系的设置存在太多障碍,必须有极强的毅力,才能打通这些关乎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除了临床诊疗,罗医生的科研重心还聚焦于“非药物干预手段”, 核心是要改善癌症治疗期间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涵盖运动干预、数字健康应用程序等行为干预路径。最终目标很简单:让老年患者在癌症治疗期间少受点罪、感觉更好。罗医生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对身体本就虚弱的老年患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我希望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推进支持性项目,在不增加患者身体负担的前提下提供帮助。
目前,罗医生正带领团队开展一项初步随机对照试验:选取100名接受门诊治疗的髓系肿瘤老年患者,对比“移动端运动干预方案”与 化疗知识科普”的早期干预效果。研究将从两方面评估:一是患者的客观身体功能(如肌力、行动协调性),二是患者自述的主观感受(包括疲劳程度、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我们早已明确,身体活动能改善生活质量、缓解治疗性疲劳,还能轻度提升记忆力,而且没有药物那样的副作用。”“数字工具则让这种‘有益干预’变得更易坚持,老年患者不用跑医院,在家打开手机就能跟着做,我们也能远程掌握他们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与此同时,罗医生还在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决策辅助策略,帮助老年癌症患者更高效地应对复杂的诊疗选择。她团队设计的决策辅助工具,以“数字化问卷”为核心载体:通过清晰易懂的线上问卷,系统收集患者的核心诉求(例如是优先“延长寿命”还是“提升生活质量”,更倾向“居家照护”还是 住院接受集中治疗”等)、居家自我照护能力(如能否独立服药、处理日常起居),以及是否有固定的照护者支持等关键信息。随后,数字系统会自动将分散的信息梳理、提炼为“患者核心需求清单”,同步推送给肿瘤科医生与患者本人。
“我们想验证的是:当医生和患者能同时看到这份‘可视化的需求清单’时,诊疗决策能否真正迈向‘医患共同决策’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 罗医生说,“老年患者的想法常藏在细节里,数字技术能帮我们把这些想法‘变清晰、传到位’,确保最终的诊疗方案不是医生‘单方面决定’,而是真正贴合患者的内心意愿。”
此外,罗医生还在测试远程医疗在老年癌症患者 “重症沟通” 中的应用价值:针对病情较重、往返医院不便的老年患者,她尝试通过视频会诊、远程语音沟通等数字途径,让医生与患者(及家属)能充分沟通重症病情、治疗方案的利弊、后续照护重点等关键议题。“很多老年患者经不起频繁奔波,远程医疗能打破地域和体力的限制,让他们在熟悉的家中就能和医生深入交流,不用再为‘说清楚病情’额外消耗精力。”罗医生始终强调,所有这些探索的最终目标,都是为每一位老年血液肿瘤患者搭建“个性化诊疗闭环”,无论是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还是可与药物配合的支持性照护方案,都能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匹配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需求与个人意愿。
不过,谈及行业挑战,罗医生也坦言:“当前医疗领域最大的困境之一,是有效干预手段的落地难。在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效的方案,未必能真正送达到所有有需要的患者。我们或许能研发出优质的运动计划、推出效果显著的药物,但现实是,受医疗体系复杂性、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制约,很多需求患者根本接触不到这些资源。”在她看来,问题的核心仍在于医疗体系的“冗余复杂性”:“患者本应更轻松地获取所需的医疗资源,但现有体系中固有的流程壁垒与信息孤岛,却成了阻碍他们获取帮助的‘门槛’。” 而这些,也正是她始终坚持深耕老年血液肿瘤领域、推动数字诊疗革新的重要动力。她想打破这些“门槛”,让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享受到更有温度、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