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光的聆听,读《光刻巨人》

已有 817 次阅读 2025-8-27 08:2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雷吉梅克金捷幡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因为一些贸易战使得电子芯片这个概念为广大民众所熟悉,而在芯片上刻蚀的光刻机同样的也因为我们没有相应的设备与技术且被国外的厂商禁售而引发关注。十多年前,当国内的一些机构开始在国家专项支持下开始光刻机研制时,了解到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是荷兰的这家公司时很困惑,为什么光刻机技术没有在半导体领域最为先进的美国,也没有在日本(日本也在做,只是份额没有那么大),却是在荷兰,印象中那是一个风车、木材、郁金香、油画的国度。读了这书才知道,这个光刻机制造厂商“阿斯麦(ASML)”是从飞利浦中长成的,那也就可以理解阿斯麦为什么在荷兰了,就像仙童从贝尔实验室中成长出来的一般,这些技术引领市场应该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吧。

全书没有谈论多少技术,也没有涉及多少管理,前言中的介绍说是用编年史的体写成,这话一点没错,有点像“水浒”写法:每个主要的人物(主要管理者)写上一两页,而后按时序汇总一下大事记,最恰当的题目是ASML的一百单八将。

ASML脱胎于飞利浦的Netlab实验室,是飞利浦与ASM的合资公司,属于成果转移转化。ASM先进半导体材料公司,一个典型的激情型企业家,只懂交朋友和吹牛。飞利浦则是一个大型混乱官僚的庞然大物。如果你是在1984年去ASML的话,你会说,这是一个剥离资产,或者叫剔出资产。当时飞利浦是将这个不下蛋的鸡卖了好价。

同样的,研发者和生产者的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当光刻机的对准精度只需要1微米时,ASML从飞利浦拿的原型机的对准精度是0.125微米,有着一套复杂的操作系统,易损坏,难调整。而ASML在开发光刻机时,做了一些飞利浦从未做过的事:聆听客户的意见,客户的愿望就是命令,公司并不依赖工程师从技术会议中带回的东西,也不依赖从科学文献中找出的东西,只问顾客需要什么,再把分析后的结论作为硬性要求交给工程师。

玉汝于成,苦难历程,这几乎是ASML的十年成长史。一直处于市场不接受,经费严重不足,四处找钱找客户。ASM挺了开创的三年便离开了,同样的,第一个首席执行官也在黎明前离开了,飞利浦一直不喜欢这个养在外边的私生子,但却一直扶持着他(当然也是因为解散的话也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虽然所有垫付给ASML的费用都是明确的,但一直在飞利浦的账上趴着。先是一个完全不成熟的2000型,后来过渡了一个2400型,包括从6吋到8吋的战略选择,又到了2500,最后到了5500,最初是个平台及高精度定位,包括步进的特殊性,最终却成为了最先进的光刻系统,从此一路领先。

我们不知道的是1984年,也就是ASML刚刚起步的时候,正是半导体行业衰退的时候,还以为半导体行业单边上涨呢。但正是利用这个衰退期,使得ASML有了成长的机会,这是一架充满激情有战斗精神的机器,虽然其首届执行官斯密特是位倒在黎明前的英雄,但正是他创建了这个会咆哮的怪兽,当然人们当时并不理解他,上上下下都不支持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行期会有伟大的公司创立的机会,同样,在经济下行期同样给了伟大公司的创立机会,不在于你处在什么期间,而在于你是否伟大。

故事讲到1996年上市,最后一句竟是一句T恤上的话,“我们将打败日本人”,而通篇没有谈及日本人的产品以及发展路线,包括管理上的策略。

在书的后部,有几章是专门谈德国蔡司公司的。蔡司的创始人阿贝原本可以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但他选择将他在公司的股份捐赠给一个以他的前合伙人蔡司命名的基金会,蔡司和肖特公司在其150年的历史中已经建立了卓越的声誉。在19世纪,蔡司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社会进步政策而闻名。在20世纪,它的相机镜头惊艳世界。这是“一拥有自己车间的光学大学”,那里的每个人都专注于生产质的产品。但创新、成长和合理的利润追求呢这些并不在其文化中。如果某个损了,就像当时的显微镜业务一样,没有人会注意到每个人都相信,公司都会在每一次危机中浴火重生,问题总是能迎刃而解,成为新的一个传奇。只是上世纪末的这段时间,公司十分艰难,靠半导体行业才渡过难关,读到这,有一种英雄偶像塌房的感觉。

其实,光刻机的影响力并不是那般的大,无外乎就是一个精密机械罢了。全书写的一般,只能在字里行间挖掘那些可能的技术细节和管理理念,除此之外,和中学的历史书籍差不多,没有灵魂。每年的大事纪叠在一起便好,唯一的可以受到尊重的是这些大事纪的收集工作。但好在看上去很真实,比起其他书来,可能是没有那么多鸡汤与苦难。估计很多人会被公司背景所吸引而购买,而坚持读完的人怕是比例不高。

我阅读并且坚持读完的原因是一位朋友说贾总读了这本书后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立马就掌握了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并且向有关部门立了军令状,某年内必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当问及为什么其他团队都做了十多年还没有适用的产品,因而迫不及待拿来这本书读读,看是不是“葵花宝典”,竟让贾总如此挥刀。读罢想起网上的那个段子:说60年代在核潜艇研制初期,买到了一个铁质的核潜艇玩具模型科研人员通过对其研究,开始了核潜艇研制工作,这脑洞算是异曲同工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99253.html

上一篇:大道至简,读《起源》
收藏 IP: 175.19.1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