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经文
东汉医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二、篇名汇释略例
1.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治病各法,始于五方,而圣人则之,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故名篇。”
2. 明吴崑《素问吴注》说:“异法者,治病不同其法。方宜者,五方各有所宜。”
3. 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治各不同,如下文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之类。地势不同,则气习有异,故治法亦随而不一也。”
4.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说:“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
5.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说:“异法者,一病而治各不同,有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诸法也。方宜者,东方砭石,西方毒药,北方灸焫,南方微针,中央导引也。圣人杂合以治,用各不同,五方之病,皆得其宜,故曰异法方宜。”
6.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说:“本篇强调治病应因地制宜。说明了区域环境、生活条件不同,人的体质及多发病因之异,故治疗应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即‘异法方宜’。”
7.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素问》说:“吴崑说:‘异法者,治病不同其法。方宜者,五方各有所宜。’本篇讲各地方的人民各有所宜,治疗的方法也各异,所以叫作‘异法方宜论’。”
8、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说:“异法,即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宜,指地方环境不同,其治各有所宜。
“本篇讨论了地方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也各有所异,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居住不同地方的人在体质上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发病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上必须因地制宜,各有所宜。正如《素问集注·卷二》说:‘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故名《异法方宜论》……
“本篇指出五种治病方法的发源之地,具有重大的医史价值,其记载充分说明了中医学并非是少数几个‘圣贤’或帝王将相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源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得出的经验,并经不断汇集、归纳总结、发展提高而逐步形成的。
“其次,本篇记载了砭石治法‘从东方来’,毒药治法‘从西方来’,灸焫治法‘从北方来’,九针治法‘从南方来’,导引按跷治法‘从中央出’,说明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其治病方法已丰富多彩,各地人民根据当地地理气候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创造了不同的治法。而各地的不同治法又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互相交流,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本篇之记载正是作者所处年代我国医学水平的真实反映。
“此外,从本篇所述来看,当时的药物疗法还欠发达,作为当时治病的五种主要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就有三种(砭石、九针、灸焫),足见在上古时代针灸疗法居于较重要的地位,而药物疗法在当时仅属五法之一,仅为治‘内’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由于药物疗法的理论及实践得到迅速的发展,才逐渐取代针灸疗法的主导地位。而作为体育及推拿疗法的‘导引按跷’也是当时重要疗法之一。”
9.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说:“治病的各种不同方法,是从各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而各种治疗方法,又各有它所适宜的不同病情。故名异法方宜。本篇主要论述由于自然气候环境及生活条件不同,因而发病亦不同,启示医生在临症上必须掌握治疗大法,结合人的个体差异等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三、五法辨识
雪宁、金栋按:医经《素问》,即《黄帝素问》,此书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二字系托名。今通行本全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当出自汉人(或汉以后之人,如《灵兰秘典论》篇,盖由梁全元起注《素问》时所补入,犹如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的运气七篇大论)之手,故本篇深受汉代五行说(五行乃汉代之思想律,统治哲学且被神化)之影响,即五法附会五行、五方(五季)之推演。所谓“五法”附五方——五行相生序,即砭石者东方也(木、春气),微针者南方也(火、夏气),导引按跷者中央也(土、长夏土德之气),毒药者西方也(金、秋气),灸焫者北方也(水、冬气)。辨识如下。
1. 砭石者东方之法也(木、春气)
经文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殊不知,并非皆是!
(1)以砭石而言,非东方所独有。如马继兴《针灸学通史·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考》认为砭石“全国各省也多有发现”;而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认为,石器时代是人类及文化最早的象征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其形制虽各异,而中华大地上皆有之,不只东方有。故吾等以为,“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乃汉人五法附会五行(木)、五方之推演!详见第二章第一节“砭石考识”。
(2)以痈疡之疾而言,凡热毒炽盛(壅聚经络,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灼伤皮肉腠理者,皆可为痈疡,亦非东方所独有。若附会五行、五方者,则南方属火为阳,则当更易罹患,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是也!
痈疡,即痈肿、疮疡之简称。
其一痈肿,乃体表皮肉间急性化脓性疾患之总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说文·疒部》说:“痈,肿也。从疒,雝(yōng)声。”
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释名病疏》说:“按:《说文》:‘肿,痈也。’‘痈,肿也。’盖痈、肿两字,混言之则可通,且往往两字连文并举。其义有二:其一,今之脓疡也。《史记·仓公传》载‘齐侍御史成病疽,五日而臃肿,八日呕脓死’,此‘臃肿’即脓疡也。《战国策》:‘人之所以喜扁鹊者,为有臃肿也。’‘臃’与‘痈’同。《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曰:‘其动疡、涌、分、溃、痈肿。’王冰注曰:‘痈肿,脓疮也。’此痈肿为脓疡之证。其二,则坟起胀大也……诸书之单言‘肿’者,皆指膨胀粗大坟起而言,不得训为‘痈’。”
《释名·释疾病》说:“癕(yōng),壅也。气壅否结里[肿]而溃也。”
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释名病疏》说:“‘癕’即‘痈’字也。……按:《释名》此文以脓疡之溃者为痈,则即《周礼》之‘溃疡’矣。然《周礼》郑注、贾疏,未溃已溃,通谓之痈,不必专指已溃,盖即今之脓疡也。……古多‘痈疽’并称。巢氏《病源侯论》卷三十二论‘痈候’,以为痈者,由六府不和所生,六府主表,气行经络而浮,故痈浮浅,皮薄以泽,久则热胜于寒,血肉腐坏,化而为脓。论‘疽候’,以为疽者,五藏不调所生,藏气主里,气行经络而沉,故疽肿深厚,其上皮强如牛领之皮,久则热胜于寒,血肉腐坏,化而为脓。据此,则痈疽皆脓疡,而浮浅者为痈,深厚者为疽也。”
又,《灵枢·痈疽》篇说:“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燋枯,五藏不为伤,故名曰痈。”
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说文解字病疏》说:“岩按:《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太素·卷二十六·痈疽篇》,皆痈疽并言……然其末复著痈疽之辨……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藏不为伤,故名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据此则痈者,今之脓疡也。”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说:“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间的脓肿,如肺痈(肺脓肿)、肠痈(急性阑尾炎);外痈是生于体表部,‘痈者,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二、三寸左右者称痈。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脓肿、急性淋巴结炎等。”
对于痈肿的病因病机,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说:“多由于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气等引起,致使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遏不通,气血凝滞而成,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篇》说:‘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说明痈是营气流行失宜,不从其道,阻逆于皮肉之间,以致血郁热聚而生,并指出‘热胜则肉腐’是化脓的病理。
“由于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表之后,可影响经络之运行,以致气血凝滞成痈。而五气均能化热生火,故痈证所生,热毒是其主要原因。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致使脾胃机能失调,传化失职,积滞生湿生浊,郁而化热化火,当邪气停留肌肤,则结聚而成痈肿。由于外来伤害,体表直接受到损伤后,局部经脉被阻、气血失运,感染毒邪,乃成痈肿。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彼此之间亦相互关联,如内有湿热蕴积,不论感染六淫之邪或外来伤害均易发病。”
其二“疡”,有时也称作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所以古代将外科亦称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金栋按:见《周礼·天官·冢宰》)。
①疮疡,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外科启玄》说:“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也,肌肉腐坏,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对疮疡作了较为确切的释义。
②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故《外科发挥》原注说:“肿疡,谓疮疡未出脓者。”
③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故《外科发挥》原注说:“溃疡,谓疮疡已出脓者。”
以上“疡”,转引自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而其病因病机,总由火热所致,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是也!
要之,以今而言痈(疽)肿、疮疡者,为体表皮肉间急性化脓性疾患(炎症)之总称或统称,乃因“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之故!凡因上述所谓“痈疡”者,非只限于东方之域,其它四域皆可罹患,而南方属火为阳,则当更易罹患!其实,医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谓东方者,“法春气也”(王冰注),在五行属木,治宜砭石,乃汉人附会五行之推演!
2. 微针者南方之法也(火、夏气)
经文说“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殊不知,并非皆是。
(1)说“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未必如此。据宋《太平御览》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伏羲制九针”(伏羲是托名)。据考证,伏羲故里乃陈(史载都于陈)之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当属中原地带。伏羲为三皇五帝之首,其足迹亦即华夏中原之地,而有中华始祖之称。九针若有伏羲所创制,当说“九针者,亦从中央出也”,不应说“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又,一说“黄帝制九针”(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自序》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宋林亿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说:“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此即今本《黄帝内经》关于“九针”的记载。据考证,黄帝故里今陕西黄陵县,亦当属中原地带而稍西,其足迹亦即华夏中原之地,故有中华“人文初祖”之称。以五行而言,黄帝属土居中央,亦中原之属。九针若有黄帝所创制,亦当说“九针者,亦从中央出也”,不应说“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又,湖南在中国版图上之地理位置绝对属于南方。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中国最早的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而其中根本就未提到针刺疗法,说“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与实际不符。
(2)以挛痹之疾而言,乃湿热之邪所致也,亦非南方所独有。如王冰注:“湿气内满,热气外薄,故筋挛脉痹也。”
吴崑《素问吴注》说:“热甚则筋燥急,故病筋挛。雾露所聚,则湿气外着,故病痹。”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说:“水土弱,雾露聚,故其病挛痹。拘挛、痿痹也。”
程士德、王洪图、鲁兆麟《素问注释荟萃》说:“挛痹,此指由于湿热之邪不除,而引起筋脉软短挛急,肌肤痹而不仁之病。”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说:“挛痹,肢体筋脉拘急,麻木不仁。”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说:“挛痹:‘挛’是筋拘挛。‘痹’是痹痛、麻木。姚止庵说:‘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雪宁、金栋按:挛痹者,挛者,筋脉拘挛短缩之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㢮长,软短为拘,㢮长为痿。”
痹者,湿病也,如《说文·疒部》说:“痹,湿病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成宝论·第四卷》“疼痹”下注引《仓颉篇》说:“痹,手足不仁也。”以《素问·痹论》而言,则湿痹,即著痹也,以麻木不仁为主症之风湿(免疫)病。
又,《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且参以相关古籍文献,则痹者,又非限于湿邪、湿痹等之风湿(免疫)病也。如
森立之《素问考注》说:“案:挛痹,即缓风脚弱之证也。《千金方·卷七·脚气论》云:‘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云云……关西河北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六合无外,南极之地,襟带是重,爪牙之寄,坐镇于彼,不习水土,往者皆遭,云云……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是也。然本论已有‘南方病挛痹’之文,则非古少有之病也。
“案:挛,脚气中风之类。痹,藏气痞癖者,不必湿痹之痹也。”
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说:“《外台》诸痹之方,列入‘脚气们’中,脚气亦一种神经炎也。然所收《深师》及《古今录验》诸方,多有言痛而兼肿者,盖亦有有形、有痛之‘偻麻质斯(风湿病)’混入其中也。
“是故旧医之所谓‘痹’,至少含有神经炎及偻麻质斯两种,恐其他之种种关节及肌肉之有肿痛而有麻木不仁者,亦多混杂其中。故所述病候极其复杂,试取《素问·痹论》读之,诞漫杂乱,岂复有疾病境界之可辨乎?”
脚气病,《中医大辞典》说:“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
以现代医学而言“脚气病”,则指代谢障碍中缺乏维生素B1所引起的一种周围性末梢神经炎。
然而据经文及诸注,挛痹乃由湿热所致。而湿热之邪,非南方所独有,其余四域亦可罹患。特别是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湿入人体而不除则蕴而化热变成湿热邪气,侵犯筋脉骨节而成挛痹。
殊不知,《异法方宜论》之“挛痹者,治宜微针”及“微针”“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而南方者,“法夏气也”(王冰注),在五行属火,治宜微针、九针,乃汉人附会五行之推演!
3. 导引按跷者中央之法也(土、长夏气、土德之用)
经文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殊不知,并非皆是。
(1)旧注汇释略例
杨上善《太素·卷十九·知方地》说:“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此非但愈斯二疾,万病皆可用之。”
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跷(qiāo),谓捷举手足。中央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此言导引按跷之所自始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治之以导引按跷也。‘导引’者,谓摇筋骨动支节也;‘按’,谓抑按皮肉也;‘跷’,谓捷举手足也,中央之人用之。后世之用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来也。”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以行气血也。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凡后世所用导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说:“《庄子·释文》李氏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森立之《素问考注》说:“案:《病源侯论》载《养生方》导引法,古导引诸法,盖存于此……
“案:痿厥寒热者,气血凝滞之所为。故以‘导引按蹻’治之,宜令筋络骨节气血流通也。此法上古以来,中土所传,《灵枢》往往论之,《病源侯论》所引《养生方》导引法,盖其遗方。”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说:“导引按跷:摄生治病方法。摇动筋骨,抑按皮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遏è)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此当是导引按跷之起源。亦应为中华摄生与中华医道之发端。”
(2)考识
雪宁、金栋按:“导引按跷”四字,分言之,则“导引”“按跷”也,即两种养生术法。
第一,“导引”之术,“亦从南方来”,不只限于“亦从中央出也”。先秦典籍如道家典籍《庄子·刻意》说:“吹呴(许xǔ)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唐成玄英《疏》说:“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寿考之人,即此之类。”
《庄子·释文》说:“‘吐故纳新’,李(颐)云:‘吐故气,纳新气也’。‘熊经’,司马云:‘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鸟申’,司马云:‘若鸟之嚬(频pín)呻也’。‘导引’,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雪宁、金栋按:导引,一作“道引”。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中医大辞典》)。见《庄子·刻意》所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
廖育群先生《岐黄医道》说:“‘导引’,是指通过躯体四肢的运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有‘医疗体育’之称。在马王堆帛书中,有一幅绘有男、女各种姿势的彩图,计有44式,分4层排列。每一姿势旁注有文字,如‘以杖通阴阳’‘引聋’‘引膝痛’‘熊经’‘鹯(zhān)’‘坐引八维’等。从这些人物的姿势和注文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是模仿动物的运动姿态,正与《庄子·刻意》所云:‘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喜好‘熊经鸟申(伸)’的记载相一致。”
据《庄子·刻意》等相关古籍文献记载,彭祖善“导引”之术,而寿八百岁。故“导引”之术,盖由彭祖所始创。
彭祖(尧帝时人,一说为殷大夫),养生得道的神仙之一,传说寿八百岁(一说七百六十岁),擅长补养导引、房中之术,并传给采女、殷王等人。后周游天下,升仙而去。因其曾受尧帝之封于江苏彭城,年享高寿,其道堪祖,故后世尊称为“彭祖”。《列仙传》《神仙传》《搜神记》有说。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于此不赘。
彭祖,江苏彭城人,南方之地也,擅长“导引”术,盖“导引”术之始创者;而长沙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亦出自南方。故当说“导引者,亦从南方来”,与实际相符,不只限于“亦从中央出也”。
战国典籍《吕氏春秋·古乐》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汉高诱注:“陶唐氏,尧之号。”
雪宁、金栋按:彭祖时之帝王——唐尧知晓“导引”“宣导”之术。
第二,“按跷”(按摩、推拿)之法,冬季、北方之术也。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冬不病痹厥。”
王冰注:“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鼽,谓鼻中水出。衄,谓鼻中血出。”
森立之《素问考注》说:“案:‘‘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冬时按跷,令血脉流通,则风邪无来侵之地。春不鼽衄者,血气无凝滞之徵。春不病颈项者,外邪不来犯之谓也。”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说:“冬不按跷:森立之曰:‘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冬时禁按跷,未见他书。’”
雪宁、金栋按:据森立之《素问考注》,“冬不按跷”之“不”字,是语气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具体实义。不按跷,按跷也。此《考注》一出,文理、义理、医理详尽而确,可谓群疑冰释。
冬季寒冷,附五行、五方为北方(寒冷),易患“痹厥”“痿厥”“痹痛”等疾。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张志聪《素问集注》说:“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因“动则为阳”“阳盛则热”,按摩导引可以宣通阳气,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气血,强壮身体,驱散阴寒之气,故可治疗“痹厥”“痿厥”“痹痛”等疾。故当说“按跷者,亦从北方来”,与实际相符,不只限于“亦从中央出也”。
又,对于“痿、厥、寒热”之疾,王冰认为“湿气在下,故多病痿弱、气逆及寒热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居近于湿故尔。”
临床观察,且经阅读《素问·痿论》《厥论》及《灵枢·寒热病》等篇可知,所谓“痿、厥、寒热”之疾,并非皆为湿邪所致,其余外邪或内伤亦可罹患;亦并非中央所独有,其余四域皆可罹患。
殊不知,医经“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不只限于此,乃汉人五法附会五方、五行之推演!即中央者,“法(长夏气)‘土德之用’”(王冰注),在五行属土,治宜导引按跷,乃附会五行之推演!
4. 毒药者西方之法也(金、秋气)
经文说“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殊不知,并非皆是。
(1)旧注
王冰注:“能攻其病,则谓之毒药。以其血气盛,肌肉坚,饮食华,水土强,故病宜毒药,方制御之。药,谓草、木、虫、鱼、鸟兽之类,皆能除病者也。西人方术今奉之。”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病生于内,故非针灸按导所能治,而宜用毒药也。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如《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之类是也。凡后世所用毒药之法,亦自西方来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说:“毒药者,有毒之药也。《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盖上古以神农之上品无毒者,可以久服长生,而中品、下品有毒之药,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从内生,故宜毒药治其内。天地秋收之气,从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药治病之法,亦从西方来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说:“简按:《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药,治病草,从艸,乐声。’而《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郑注:‘毒,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贾疏:‘药之辛苦者,细辛、苦参,虽辛苦而无毒。但有毒者多辛苦。药中有毒者,巴豆、狼牙之类是也。药中有无毒者,人参、芎之类是也。直言聚毒药者,以毒为主也。’以上皆与王注同。吴、志、高为有毒之药,误矣。考《本草》,药物产于川蜀者居多,此从西方之一证。”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说:“《鹖冠子·环流篇》曰:‘味之害人者,谓之毒。’又曰:‘积毒为药,工以为医。’《月令·孟夏之月》曰:‘是月也,聚百药。’注:‘番庑之时,毒气盛。’”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说:“毒药,泛指药物而言。《周礼·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郑注:‘毒,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
(2)考识
雪宁、金栋按:“毒药”者,《中医大辞典》说:“①古代统称治病的药物为‘毒药’。《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②现代指药性剧烈,有毒、副作用,能导致中毒的药物为‘毒药’,如砒石、轻粉、钩吻、芫花、生乌头等。”
殊不知,以内服“毒药”而治病者,亦扁鹊医学之所擅长也。如扁鹊医学《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说:“相死脉者,足手之阴,病不表,不可以鑱石;病不里,不可以毒药。”
雪宁、金栋按:鑱石、毒药者,亦扁鹊医学治病之两大利器也。
又,“毒药”之名,今本《内经》共见13次。其义有二:
第一,泛指治病的药物。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王冰注:“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
第二,指作用峻猛、有强烈刺激性(或有毒性、副作用)的药物。如《灵枢·论痛》说:“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
张介宾《类经卷四·藏象类二十二》说:“毒药,谓药之峻利者。”
实际上,治病之毒药、药草者,汉人谓之“本草”也。“本草”之名,始见于见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楼护传》《平帝纪》等篇,且托名上古圣人三皇之一神农氏,从而汉代始有《神农本草经》一书。
《本草经》为何要托名“神农”?究其因,乃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故。如
《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luǒ má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雪宁、金栋按:《淮南子》记述为后世许多学者所引用和发挥。如唐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说:“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神农以为人民众多,禽兽难以久养,乃求可食之物,相土地燥湿肥墝高下,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播种五谷……又尝百草酸咸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曰神农……都鲁,以火纪官。”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范围广泛而深入。最早就此传说而记之于文献者,乃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淮南子》。《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纪》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帝王世纪》一书称:‘炎帝神农氏,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月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上述记载提示医药知识之创始,源于远古先民寻求食物和从事农耕的实践活动,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群体经验总结的人格化代表——神农氏,历来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的《本草经》,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雪宁、金栋按:据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神农氏》考证,神农氏并非炎帝,二者合一乃汉儒之所附会也。引如下说:“自战国以后,阴阳之术兴,始以五行分配五帝,而《吕氏春秋》采之,《月令》又述之,遂以太皞为木、为春,炎帝为火、为夏,少皞为金、为秋,颛顼为水、为冬,黄帝为土、为中央……若《月令》之五帝,则本之《春秋传》,然《传》实亦未有五帝之说。大抵后人之说皆沿之古人而附会之,以致浸失其意。要之,自司马迁以前,未有言炎帝之为神农者、太皞之为庖羲者,而自刘歆以后始有之。学者当取信于古传记,不必斤斤焉执异端谶纬之说,后儒附会之言以自益其惑也。”
神农氏乃上古圣人三皇之一,传说其足迹曾遍履华夏大地,并统治之。如梁启超《中国上古史》认为“神农生于华阳(今陕西华县),长于姜水(据《国语》),都于陈,徙于鲁(并据《世纪》),曾封泰山(据《管子》),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来归(据《逸周书》《吕氏春秋》及《说文》,夙沙盖海滨之国),冢在长沙(据《世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认为“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区”。李亦然《三皇·五帝·三王》认为“神农氏所统治的地盘,据说向南一直到了现在的五岭以南地区,北面到了幽州一带,向东一直延伸到海边,而西面则以三危山为界”。
而百度则认为:炎帝(神农氏)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多地之争,涉及到湖北、湖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四川、山西等省,存在陕西宝鸡、湖南会同连山、湖南炎陵、湖北随州烈山、山西高平、山西长治、河南柘城、河南洛阳孟津、河南林州淇山、河南新郑、山东曲阜、山东蒙山、河北涿鹿、甘肃陇山以西、四川岷山等不同说法,约有15处之多。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若认为毒药、药草由神农氏所创始,而其统治地盘在华夏大地、中部地区,那么,“毒药者”并非只从西方来。当说“毒药者,亦从中央来”(或说亦从中央四方来)!
又,所谓“其病生于内”者,王冰认为“‘内’,谓喜、怒、悲、忧、恐及饮食男女之过甚也”,临床观察,此等“太过”所致疾患,不只限于西方,其它四域皆可罹患。
殊不知,《异法方宜论》所说“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乃汉人五法附会五方、五行化之推演!即西方者,“法秋气也”(王冰注),在五行属金,治宜毒药,乃附会五行之推演!
5. 灸焫者北方之法也(水、冬气)
经文说“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殊不知,并非皆是。
(1)相关注释、考识
唐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说:“灸焫,艾灸火灼也,亦火针之属,今北人多用之。故后世所用灸焫之法,亦自北方来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说:“《玉篇》:‘焫,而悦切,烧也。与爇同。’”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说:“焫(ruò),同‘爇’。《说文·火部》:‘爇,烧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艾》说:“【释名】冰台(尔雅),医草(别录),黄草(埤雅),艾蒿。[时珍曰]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
“【集解】〈别录〉曰:‘艾叶生田野……。’〈颂曰〉:‘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 ,云此种灸百病尤胜……’[时珍]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草多出山原……先君月池子讳言闻,尝著《蕲艾传》一卷,有赞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针。’……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主治]灸百病。”
(2)考识
雪宁、金栋按: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艾·集解》所引“诸家”,艾叶生田野,似以南方湖北蕲州等地为最胜、为最佳,不只限于北方所独有。
又,马继兴《针灸学通史·上册》说:“艾叶在灸法中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利用,主要是和艾的产地极为普遍,全国各地均有野生。”
据上可知,应该是艾灸疗法不只限于“北方”所独有,全国各地均有此疗法,“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当是汉人五法附会五方、五行之推演!
又,所谓“藏寒生满病”,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认为“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藏寒。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而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说:
“藏既寒矣,气闭不行,以致中满,胸腹肠藏之间,膨胀如鼓,所以然者,地气寒而藏又寒也。”
即由于腹部脾脏(肠胃)受寒,脾阳被困,致脾失健运,故腹部胀满不适。其实,所谓“寒”邪伤人致病,非只限于北方之域,其它四域皆可罹患。
殊不知,《异法方宜论》所说“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乃汉人五法附会五方、五行化之推演!即北方者,“法冬气也”(王冰注),在五行属水,治宜灸焫,乃附会五行之推演!
要之,所谓《异法方宜论》之五法,即东方者(木),其病皆为痈疡,故治用砭石;南方者(火),其病挛痹,故治用九针;中央者(土),其病多痿厥寒热,故治用导引按跷。西方者(金),其病生于内,故治用毒药;北方者(水),藏寒生满病,故治用灸焫;乃汉人五法附会五方、五行之推演。
实际上,以临床而言,五法(砭石、九针、导引按跷、毒药、灸焫)虽强调因时、因地、因人施治,亦当综合考虑,即“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只限于五方地理各自之疾病也!
曹东义先生《扁鹊学术思想研究》说:“中医治疗疾病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针刺、艾灸、热敷、导引、喝汤药等,首先是根据四诊所见确定病机,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扁鹊给中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治疗虢太子尸厥,体现出杂合以治的思想,这个观念被《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肯定和赞赏……
“中医的治疗,不单纯依靠药物,而是有很丰富的非药物疗法。并且,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选用针刺、艾灸、按摩、导引等不同方法,‘杂合以治’,取得理想的效果……《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世界是整体生成的,天地万物并生、多元共存、相辅相成、逐渐繁荣,这是古人看待世界的观念。中医学充分吸收了这一智慧,体现为时空一体的整体观。”
又,以此篇作为本书之引论,其目的是以便引出砭石、灸焫与针刺三法及腧穴源流,再次引出脉及经脉系统之源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7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